盛夏的清晨,當太陽尚未升起,海面上已有人站在槳板上,靜靜等待日出的那一刻。
SUP(立式划槳)這項近十年在台灣逐漸普及的水上活動,對大人來說,也許是一張親近大海的入場券;但對許多家庭而言,它更像是一扇門,帶孩子用全新的感官去感受風、浪、光影與自然的節奏。
這次我們再次邀請到 「Let’s go play 毋設限」 的創辦人— 離峰夫妻 James 與 Kiya。自 2015 年起,他們不只推廣 SUP 運動,更致力於發展一種「SUP 風格生活」,讓更多親子能在水域中安全而快樂地學習。今年品牌迎來十週年,他們回顧從最初無人知曉 SUP,到如今成為夏日熱門戶外活動的歷程,也分享了如何讓 SUP 成為孩子走進大自然的起點。

大人的時光機

親子 SUP 之所以特別,是因為它能讓大人和小孩同時參與其中,「很多時候,家長只是陪伴孩子去做某件事,但在 SUP 上,大人自己也在玩。」她形容,那一刻大人也會回到孩子的狀態,不只是照顧者,而是和孩子一同創造回憶的夥伴。
當自己單獨划槳時,注意力多半放在自然風景與自我探索,但當孩子在一旁時,父母就會也想成為孩子的榜樣,「很多來報名的家長也和小朋友一樣,都是第一次接觸 SUP,他們會想辦法在緊張的時候保持冷靜,還會一邊鼓勵孩子、也鼓勵自己」。SUP 讓父母與孩子有同舟共濟的精神,不是只是划划水,更是一種寓教於樂的親密經驗。
小朋友大朋友,一起成長

帶著孩子划 SUP,總會遇到各種讓人哭笑不得的場景。有些孩子外向好勝,總想自己操槳,面對這樣的情況,父母就要用自己的方式和孩子協調,也有害羞的孩子,剛開始完全不願說話,只是靜靜觀察,但越來越熟悉之後,最後也能加入大家一起玩的行列。還有些孩子是每年暑假都會回來參加 SUP 體驗,從最初的小心翼翼,到如今能在板後當「推進器」,幫忙推板前進,「看到他們把 SUP 當作夏天的進步里程碑,真的很感動。」James 說。
最讓 Kiya 印象深刻的,曾遇過一位自己很怕水的媽媽,但為了鼓勵孩子,願意當榜樣去示範,一開始是小朋友喊著:「媽媽加油!」,結果媽媽硬著頭皮下水之後,發現其實穿著助浮衣,可以安心的漂浮在水上,就算不會游泳也不用害怕,馬上轉頭跟孩子說:「寶貝你看!媽媽可以,你們也可以!」最後母女都一起開心的在水裡玩,原本在一旁安撫媽媽的 Kiya,深深感受到為母則強的勇氣與偉大,讓她十分感動。

「SUP 就像水上的腳踏車,每個人第一次上板的時候,都像重新學習走路。」James 這麼形容。在水面上需要重新適應那些跌跌撞撞、需要勇敢嘗試的過程,大人和孩子都同樣回到起點。
不害怕跌倒,再勇敢的爬起來,在這樣的過程裡,父母不再只是照顧者,更是和孩子一起面對挑戰的同伴,就像上面提到的故事,孩子會鼓勵媽媽、父母也會在一旁協助孩子,彼此一起跌倒、站起來、再試一次,這正是親子 SUP 的魅力,在水上一同探索、互相扶持,時間在幾小時的划行裡緩緩流動,留下的不是課堂式的教育,而是一份大人小孩都用最純粹的狀態陪伴彼此。

SUP,就是孩子的戶外教室

除了玩樂之外,SUP 也是一個最好入門且歡樂的「戶外教育」。
SUP 融合了海洋知識、生態觀察與體能鍛鍊,孩子們能在過程中學習如何運用身體去到平常無法到達的地方,「我們常跟大家說,SUP 可以帶你去探索那些平常走不到的地方,過程中會看到不同視角的海洋、河道生態,是一個每個人來玩 SUP 都能得到的全新感受。」

以福隆雙溪河為例,這裡是許多親子 SUP 體驗的首選場域,孩子們最常驚呼的,是天空中翱翔的黑鳶,有時候一抬頭,十幾隻老鷹在眼前盤旋,甚至聽得到牠們的叫聲,孩子們會覺得好像伸手就能摸到,或是河道中的林投樹與林投果,也常讓孩子聯想到《航海王》裡的惡魔果實,他們就會藉由這樣的機會,將植物與生態知識穿插進行程中,讓孩子在划槳過程中也能吸收自然教育,這種親身體驗是教室裡得不到的。
「浪是會走的,風是會說話的,泥沙會隨潮汐而產生變化。」Kiya 習慣用擬人化的語言,幫助孩子理解自然的變化 SUP 不只是玩水,而是一種訓練觀察的過程,孩子們學會停下來,注意到水聲、風的觸感,甚至是自己槳葉劃出的漩渦,讓他們知道大自然的樂趣。在體驗 SUP 過程中,同時也觀察大自然的各種微小事物,現在網路社群、短影音當道的世代,SUP 也是一個孩子練習放慢腳步,懂得留心周遭美好事物的媒介之一。

取代冷氣房的家庭活動

暑假或週末,許多家庭習慣待在室內冷氣房,可能是親子館,也有可能是百貨公司,但 SUP 完全可以成為另一種親子娛樂選擇。他們規劃的 SUP 親子課程為三小時,以福隆雙溪為例,許多家長就會在課前或課後自行安排到海邊戲水、看沙雕、喝咖啡,或是附近也有簡單的郊山也可以走走,變成親近大自然的一日遊,如此一來,小朋友可以盡情放電,父母也可以玩得開心。
而「幾歲可以開始玩 SUP?」這是許多家長最常問的問題。兩人強調其實對於年紀沒有一個很硬性的規定,只要確保孩子夠能跟家長有默契溝通搭配、可控制,那就是符合可以帶來體驗的年齡,根據經驗的建議,若是 3 至 6 歲,在家長配合下可以參與,但需要足夠默契與照顧能力。6 歲以上則會是最理想的開始年齡,孩子能理解規則,也能和父母協作完成體驗。

比起年齡,環境的選擇其實更為重要。Kiya 堅信「慢慢來比較快」的原則,相信也是所有戶外活動最重要的準則,她分享:「很多人第一次來就問,為什麼不能直接去大海?可是對於孩子甚至是第一次接觸水域的大人來說,大海的氣味、浪聲、鹹水的刺激,其實都可能造成緊張與不適。第一次的經驗如果不好,就可能成為往後拒絕再嘗試的原因。」
因此,他們建議親子第一站從平靜水域開始,孩子與家長可以練習站上板子、學習控制方向、如何煞車與停留,等到熟悉技巧及水域環境後,再進入海洋挑戰自然不遲,重要的是,別第一次就讓產生陰影。「SUP 不會游泳也能玩,因為有助浮衣,但如果要成為一個家庭共同的嗜好,還是要有循序漸進的過程。」James 強調,親子 SUP 的美好在於它能成為一家人共享的時光,而安全是延續這份回憶的基礎。

十周年,持續「毋設限」

今年適逢「Let’s go play 毋設限」成立十周年,戶外產業更迭的速度這幾年相信是大家有目共睹,對此,兩人心有戚戚焉地說著,「十年前,我們扛著 SUP 上計程車,司機還問這是不是獨木舟。」前三年,他們花了大量時間在向大眾解釋「什麼是 SUP」,隨後進入爆炸性成長期,成為最熱門的夏日活動,疫情期間,因為無法出國更多人湧向戶外,SUP 成為人人打卡的清單之一。「那年真的有很多怕水的人都來玩了,每個人的第一次在板上、第一次看日出、第一次跳下水,全部都在那一年發生。」Kiya 說。
十年的回憶像跑馬燈跑過一輪,兩個人也開玩笑地說著:對呀,我們怎麼能撐到現在?「Let’s go play 毋設限」選擇把重心放在教育而不是觀光娛樂,甚至開設「玩家養成課程」,希望參加者能真正學會技能,而不是每次都依賴教練帶領,這份堅持,也讓他們累積了一群忠實學員。

展望未來,他們不急著設定一個明確的藍圖,但有幾個方向始終不變:教育、安全、生態分享。「我們希望 Let’s go play 毋設限 能成為更多家庭的第一個水上教室,讓孩子第一次站上 SUP,就是在安全的環境裡,從陪伴中學會觀察、嘗試與勇敢,也在過程裡愛上大自然。」
SUP 的價值不僅是運動或旅遊體驗,更是一種陪伴的方式。大人和孩子在槳板上並肩前行,學習彼此支持、傾聽自然,也留下最真實的親子記憶,這份陪伴與學習,才是 SUP 能帶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

同場加映:台灣親子 SUP 推薦水域

對於想帶孩子入門 SUP 的家庭,Kiya 與 James 分享了全台親子友善水域清單:
- 新北福隆雙溪河:北台灣最經典的入門點,平靜水域、安全性高。
- 宜蘭梅花湖、龍潭湖:湖泊環境穩定,適合全家共享悠閒時光。
- 新竹青草湖:公辦民營的水上活動場域,安全設施完善。
- 南投日月潭:國際知名湖泊,景色壯麗,還可以順便遊玩南投周邊景點。
- 花蓮鯉魚潭:近年整治後水域更友善,穿上救生衣即可安心體驗。
- 高雄愛河灣:市區就能划 SUP,便利又親民。
- 屏東佳樂水內河:宛如福隆雙溪般的靜謐河道,南台灣的好選擇。
這些地點大多屬於平靜水域,安全、入門門檻低,非常適合親子體驗。當然,無論去哪裡,安全始終是第一要件,需要有完整的裝備以及專業教練帶領,才能讓孩子放心、家長安心。

[ 圖片提供 / 離峰夫妻 @kiyaandjames、Let’s go play 毋設限 @supletsgoplay]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