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自台灣,帶著 2 歲與 6 歲小孩,我們做到了!!」
有天滑著 Facebook,我在朝聖之路的社團裡看到這樣一句貼文。照片裡,一家四口排排站,背後是熟悉的聖地牙哥大教堂。我的第一個反應是驚訝:竟然有父母帶著兩個年幼的孩子完成了朝聖之路?好奇之下,我點進他們的帳號,才發現這背後的故事遠比想像中還要精彩。
舒蕓和 Kevin 夫妻二人在 2024 年 11 月便展開這趟環遊世界的背包旅程,帶著兩個孩子走遍亞洲、歐洲、南美洲等 21 個國家。9 個多月裡,他們不只在城市中探險,也把孩子帶上了親近戶外的旅程,而最令人佩服的,莫過於全家人完成了將近 500 公里的「法國之路」這條朝聖之路。想像一下,長時間徒步、背負行囊,對已是成年人的我們,都不見得是一件輕鬆的事,如果再加上兩個年幼的小孩,他們的體力與情緒,隨時都可能成為意料之外的變數。
現在就從這則 Facebook 的貼文開始,指針倒轉到出發的第一天,去了解如何帶著孩子完成這段朝聖之路。
我們一家出去走走
這趟旅行,夫妻兩人解釋,其實是拖女兒(柳丁)的福,因為他還不到三歲,Kevin 得以申請育嬰留停,才有了這段長達 9 個月的環遊世界計畫。「其實我最想走的是美國的 PCT。」Kevin 笑著回憶,早在兒子(檸檬)還小的時候,心裡就有個長程步道的夢想,當時打算等兒子上國中之前,全家一起走一趟,只是計劃趕不上變化,被女兒的誕生暫時停擺。
不過,夢想並沒有因此消失。當他們在網路上看到一位媽媽獨自帶著三個孩子完成法國之路的分享時,心裡的火苗再度被點燃。於是,開始查資料、規劃,慢慢把夢想化作行動。
朝聖之路有多條路線,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國之路」,標準行程的起點位於法國與西班牙交界的小鎮聖讓-皮耶德波爾(Saint-Jean-Pied-de-Port,簡稱 SJPP),走到終點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 (Santiago de Compostela,簡稱 Santiago),全程約800公里,約需33天完成。這條路因其歷史悠久、食宿供給足夠、步道完善,是許多初次朝聖者的首選。Kevin 則規劃從 Burgos 出發,全程 490 公里,預計用 25 天的時間,全程不寄包、不搭車,徒步走到終點 Santiago。
「孩子們其實和大人一樣,對 490 公里這個數字沒有概念,就是感覺很遠,但我們也說不上有多遠。」舒蕓笑說,他們是用遊戲化的方式去引導小孩,在出發前,他們曾在北馬其頓的奧赫里德湖邊停留 10 天,特地安排幾段 10 到 18 公里的練習小徑。「我們就會跟孩子說,今天的終點是一棵大樹,或是一間咖啡廳,這樣小朋友比較能想像。」
他們也靈機一動,把路上的艱難路段稱作大魔王,「我們就會告訴孩子,可能會遇到風好大魔王、雨好大魔王、腳好痛魔王,但這些都是打魔王的闖關挑戰,打敗之後我們就會更厲害。」對孩子來說,朝聖之路於是成了一場冒險遊戲,而不是漫長的苦行。
比起魔王,更多的是步道上的天使
真正走上路,「魔王」比想像來得更快。
出發的第二天,就遇上大風大雨。由於幫檸檬準備的是披風型的雨衣,結果因為長度不夠,褲子全被打濕,小腳踩進泥濘裡,又冷又滑,走了兩個多小時,才終於遇到一間雜貨店。一行人趕快找店鋪休息,讓孩子喝熱可可取暖,用吹風機把褲子吹乾,眼看雨還沒停,舒蕓靈機一動,想借剪刀把購物袋改成臨時雨裙,老闆爺爺見狀,立刻拿出一個大黑色塑膠袋,把小孩整個包起來,並在臉的位置用剪刀挖開一個洞,瞬間,孩子暖和起來,還覺得自己穿得很帥氣,像是玩遊戲得到新裝備,又能開心笑著繼續上路。
也從那一刻明白,很多時候的「困境」,其實只需要一點創意與樂觀,就能化解。舒蕓說一家人很幸運,一路受到許多「步道天使」的照顧,有時是庇護所裡主動幫忙留床位的旅人,有時是願意真心交流的屋主。
那天一家人投宿在私人庇護所,房裡除了他們,還有一位朝聖者荷蘭奶奶。聊天間發現她喜歡畫畫,於是拿出自己的畫給孩子看,檸檬也翻出隨身小畫本,兩人就這樣交換繪畫作品,接著,發生了讓父母心頭一暖的一幕,荷蘭奶奶竟伸出手,讓孩子直接在她的手上作畫,那一刻,父母有些驚訝,「手畢竟是身體的一部分,卻有人願意毫無保留地交給孩子作畫,對孩子來說是被認真對待、被欣賞的肯定。」不過 Kevin 也無奈地笑說著,從那以後,兩個孩子也常常要在爸爸媽媽的手上畫圖,但每次看著手上的作畫,也會想起荷蘭奶奶的溫暖,把那份連結延續下來。
除了人情的溫暖,住宿的安排也考驗著一家人如何即時應變。
有一次因為走得太晚,只剩下最後的床位:一張下鋪與一張沒有護欄的上鋪,雖然 Kevin 特別抱著檸檬入睡,但夜裡仍不小心翻身掉落,所幸有及時拉住,才從半空中落到木地板上,沒有受傷,檸檬甚至還繼續熟睡,為了不驚動大家,Kevin 稱自己已經用最快的速度且無聲無息地把檸檬抱回床上,但這個「嘣」聲,卻在庇護所之間迅速傳開,隔天甚至有陌生人主動關心:「你們家的小孩昨晚還好嗎?」
一家人也因此學會,之後若只能分配到上鋪,就會跟屋主溝通能不能把床墊搬到地板上。在此 Kevin 也特別經驗分享,因為也有大人從上鋪掉落的事情發生,不管大人或小孩,若熟睡後比較容易翻身的人,可以在預定的時候特別備註詢問能不能保留下鋪的位置,若真沒辦法,也可以跟屋主溝通能否將床墊搬到地板上,以確保安全。
還有一次,柳丁有一次疑似被床蟲咬,結果下一間訂好庇護所最新的 Google 評論就被寫說有床蟲,取消訂好的庇護所,Kevin 當機立斷決定取消,多走了兩三公里才找到新住宿。
這些突發狀況看似麻煩,但就像舒蕓行前跟孩子們說的「打魔王遊戲」,大人負責化解危機,小孩則乖乖配合,有著父母的堅定陪伴,小孩也能養成「不論如何都能走到」的心態。
不是陪爸媽一起走,而是一起享受其中
在法國之路上,一家人的生活節奏並不是靠鬧鐘安排,而是自然而然隨著庇護所裡的作息流動。早晨,行李收拾的窸窣聲把所有人喚醒,夜晚,當大家靜默下來,孩子也自動切換「最高品質靜悄悄」模式。對父母而言,不需要費心去規劃太多,跟著集體的步調前進,反倒是一種難得的輕鬆。
小孩的適應力也遠超過想像,雖然在日常生活裡,他們偶爾會吵吵鬧鬧,但在那段朝聖之路的日子裡,兩個孩子卻像被施了魔法般乖巧穩定,兩人回想起來,仍難以置信:「那時候他們真的很天使,我們整路都沒有發過脾氣。」更讓他們驕傲的是,外國旅人原本看到庇護所裡有小孩時,難免會露出擔憂的神情,擔心會被吵鬧聲打擾,然而一夜過去,卻換來一句真誠的讚美:「你的孩子很棒,你把他們顧得很好。」那瞬間,感到既被肯定,也替孩子驕傲,也笑說自己做了很好的國民外交。
不過,帶著孩子旅行的辛苦也真實存在,由於步伐較慢,幾乎每次都是最後一組抵達庇護所的人馬,其他朝聖者早已洗好澡、晾好衣服,慵懶地曬太陽、滑著手機。他們卻得打起精神,先替孩子張羅洗澡,再到外頭陪著精力旺盛的小小身影跑來跑去,真正能靜下來休息的時間,比別人少了許多,對他們來說,最輕鬆的時刻,反而是走在路上的時候,這段時光,他們能一邊踩著步伐,一邊聊天,偶爾還能享受片刻的悠然。
除了天使般的乖巧,更動人的,是看見孩子在旅程中的成長。有次走到一岔路,Kevin 不經意地跟舒蕓說好像也可以彎過去走另一條路,檸檬默默記在心裡,直到最後一天,他忽然主動對爸爸說:「下次我們來的話,可以走另外一條路啊!」那一刻,爸爸知道這趟旅程,孩子是真的喜歡,也願意再次上路。
還有一次,舒蕓在自己生日的前一天,提議隔天搭公車,讓大家輕鬆一點,但檸檬卻嚴肅地回應:「媽媽,這是壞主意,我不要坐車,因為坐車不能好好看風景!」那句話讓她又驚又喜,明明小小年紀,卻懂得在疲憊之餘,仍要細細感受眼前的風景,也是真心喜歡走在大自然裡,他們笑著說:「這不是我以為自己老了才會做的事嗎?結果他現在小小年紀就懂得一個人安靜地看風景。」
在那些簡單卻動人的瞬間,爸媽彷彿看到,孩子們也在這條路上慢慢長大。
朝聖之路真正的禮物
每個人走上朝聖之路的意義不盡相同,在歷史上,它是為贖罪和接近救贖的宗教旅程;在現代,可能是一種心靈洗禮和自我追尋,讓朝聖者反思生命、探索內在、與自然和文化連結。
那對他們一家人來說呢?
Kevin 觀察到,最大的改變是孩子在人際互動上的轉變,檸檬原本是個害羞、悶騷的孩子,不太主動跟陌生人說話,但隨著旅程推進,他開始會主動微笑,甚至願意和不同語言的小朋友互動。「有一次我們去看表演,舞台上邀請觀眾上台跳舞,我們家沒被點名,但兩個小孩卻自己牽手跑上去,開心地跳了起來。以前完全不可能,除非我們硬拉上去。」這樣的改變,也是旅途贈予的禮物。
「帶著孩子走,很多事情不像大人一樣有效率,但因為他們,我們走得更慢,看得更多,也更懂得珍惜。」
或許,這就是朝聖之路真正的意義。不是走了多少公里,而是一路上彼此依靠,身上的行李就是整個家,這一家四口在路上留下的笑聲、雨中的狼狽、與陌生人的真誠互動,都將成為他們一生的記憶,這 500 公里的路途,不只是遠方的山河,更是孩子一步步踩出的成長軌跡。
後記:給未來想帶孩子走朝聖之路的父母
Kevin 分享,現在網路上資訊太多了,尤其是這種熱門的路線,庇護所的照片、心得、路況,通通都有人分享,但總覺得知道太多,反而少了驚喜。對他們來說,只要準備好基本功,像是知道怎麼訂住宿、知道怎麼領錢、必要時會搭車,知道怎麼處理腳上水泡,剩下的,就是留在路上慢慢遇見。
住宿的準備上,他們也特別保持彈性,若把所有庇護所一次訂起來,一旦有突發狀況就難以調整,因此出發前只有先訂頭幾天的住宿,後面則是隨走隨訂,這份「不確定性」,其實正是朝聖之路的一部分精神。舒蕓表示,她每天睡前花時間撰寫這些貼文,除了想留下回憶之外,也是想告訴,想要帶這麼小的小孩家長們:「走這一條路,是可行的!」以下節錄至舒蕓的的貼文,這些問答,也許成為你出發的動力,
- 他們能住庇護所嗎
目前我們詢問的庇護所(包含公立的),都沒有拒絕我們
- 奶粉該怎麼帶
路上都會有酒Bar,買得到咖啡的地方都可以買到鮮奶(住宿也會有),這點我們當初多慮了(當初帶了五包的奶粉,最後沒有用完)
- 尿布買不買得到
比較大城市超市裡面、都可以買得到尿布,出發時背了45片在身上,中間的大城市(Lion)買了一袋50片的,很剛好用到終點(一天約4片)
- 餐食怎麼處理
早餐:住宿有就在住宿吃,或是外面的bar
午餐:bar
晚餐:住宿朝聖餐或是附近的餐廳
(鮮奶Bar裡面都買得到,一杯約1.5歐元)
- 庇護所床位怎麼訂?又怎麼睡?
我們會先利用App詢問住宿:我們有兩個大人、兩個小孩分別是兩歲與六歲,我們想預定2個床位,可以的話至少幫我保留一個下舖的位置。
一個大人和一個小孩一個睡,你說會太擠嗎?睡起來當然一定沒有一個人睡一張床舒適,旅行已久,我們已經很習慣了。
[ 圖片提供 / 嚴舒蕓]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