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對身體好,但如果沒有好身體,登山可能潛藏許多風險與危機。除了外傷與迷途等常見意外,許多山難的背後,其實與「自身疾病」有關。心臟病發作、氣喘、低血糖等突發狀況,一旦在山中發生,常因難以及時就醫,導致無法挽回的憾事。家醫科醫師陳崇賢提醒,登山前的健康評估與自我監測不可忽視,許多看似輕微的慢性病或體質特性,在高海拔與長時間體力耗損下,往往成為潛在致命危機。

不可忽視的高山症
高山症是登山活動中最常見的健康風險之一,尤其當海拔超過 2,500公尺時,人體因缺氧無法及時適應環境,容易出現一系列不適症狀。根據家醫科醫師陳崇賢的臨床與登山經驗,高山症的症狀可用「頭痛、虛弱無力、噁心想吐、頭暈」來辨識,若出現其中幾項,便需合理懷疑身體正在經歷高度適應困難。
他分享自身在就學時期開始登山,曾多次出現輕度高山症狀,甚至伴隨腹瀉情形,雖然不一定是高山症直接導致,但在山上身體狀況惡化的風險顯著增加,需特別警覺。陳醫師也指出,實際處理他人高山症的案例中,曾遇過高山肺水腫患者,症狀惡化時需立即建議下撤,並適時給予藥物。
他特別提醒,登百岳時可考慮攜帶血氧計,即時監控血氧與心率的變化。「一般來說,正常人的平地血氧值多落在 95% 以上,但山上因人而異,沒有一定的標準,最重要的還是是自己跟自己比。若在高海拔暴露初期,出現血氧下降、心跳加快,是常見的適應過程;但在休息後,若血氧仍持續低落而心率無法對應上升,就可能代表身體無法順利代償,是危險警訊。」
陳醫師也強調,高山症的應對方式並非一發現就立刻下撤,而是需觀察在處置後,例如:多安排一天適應日,不再上升高度;症狀是否有緩解或改善,再決定是否繼續行程。而目前很多山屋會配置的攜帶式加壓艙 (Portable Altitude Chamber, PAC),利用加壓艙改善症狀後,並不建議持續上升高度,而是為山友爭取能自行下山的時間,減少搜救資源的使用。正確辨識症狀、適當回應,是面對高山症的第一步。
➥ 延伸閱讀:高山上36%的人會發生高山症!高山醫學醫師王士豪詳解症狀以及因應方法


登山要注意的 5 個疾病
【心臟疾病:高度應力下的致命風險】
登山時的劇烈運動與氧氣稀薄會大幅增加心臟負擔。家醫科醫師陳崇賢指出,心肌梗塞與不穩定性心絞痛最危險,特別是尚未接受檢查、未知心血管狹窄的患者。陳醫師解釋,高海拔對心臟血管會造成巨大壓力,心跳與血壓均可能大幅波動,增加心臟病發風險。因此,患有冠狀動脈疾病、心律不整或高血壓的人需先接受醫師評估,慎重考慮是否適合登山。
建議初登高山應逐步適應高度,避免一次上升過快,並隨身攜帶急救藥物與血壓、心率監測設備,以便隨時應對。
【肺部疾病:氣喘與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呼吸重負】
患氣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 者在海拔增加、氣候乾燥時,呼吸道可能因冷乾空氣而痙攣、收縮,導致咳嗽、呼吸急促或喘鳴症狀加劇。COPD 患者若病況較重,尤其合併肺動脈高壓,應避免爬高山,或是出發前先諮詢醫師;若病況穩定,到高於 2,500 公尺的山區,也可能要評估是否佩戴氧氣機,或使用吸入型擴張氣管藥物並隨身備用。氣喘患者則應依醫囑預備短效支氣管擴張劑,運動前後使用可預防誘發,並避免在空氣品質差或乾冷狀態下劇烈運動。
【紅血球疾病:鐮刀型貧血患者要小心】
擁有鐮刀型紅血球特質的登山者,雖然多數時候症狀輕微,但在高海拔、脫水或過度運動下,可能誘發鐮狀紅血球貧血症與脾臟受損等併發症。研究指出在高海拔活動時,這些症狀的發生率明顯上升,並可能造成嚴重腹痛、脾臟腫大,甚至休克。陳醫師建議有鐮狀型紅血球基因者應避免海拔過高環境,並保持充分水分補給與適當休息,以降低危險發生機率。
【不穩定型癲癇:氧氣變化觸發風險】
對於不穩定型癲癇患者,海拔改變是一項潛在誘發因素。研究顯示,即使長期控制穩定的癲癇,如突然上升到顯著海拔高度,也可能使健康成年人在數天內首次發作甚至癲癇復發。陳醫師建議,有癲癇病史者,在登山前應與醫師討論藥物調整與預防策略,並在進行高度超過 2,500 公尺之旅程要審慎評估,攜帶急救藥與結伴同行,確保可及時處理突發情況。
【潛水夫病(減壓病):潛水後立即登高山的隱性殺手】
登山者若前不久潛水,海拔上升可能導致體內溶解氣體形成氣泡,引發減壓病(潛水夫病、DCS)。一般建議潛水後至少等待 12 至 24 小時再登高,若進行多次或較深潛水,等待時間應延長至 24 小時以上,需要消耗大量體力活動的人更應提高警覺。登山前未隔離足夠時間前往高海拔地區,可能引發關節痛、頭痛、皮下浮腫甚至神經症狀,十分危險。
登山不是靠意志力,預防勝於急救
預防勝於治療,尤其是面對高山環境中潛在致命的健康風險。家醫科醫師陳崇賢強調:「上山前,最基本的第一步,就是跟主治醫師討論自己的身體狀況是否穩定。」像是氣喘患者,若近期有反覆發作或需增加用藥劑量,就應重新評估登山計畫,並預先準備急性氣管擴張劑,以應對突發喘鳴或呼吸困難。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若在平地就已經出現呼吸困難,即使用藥仍無明顯改善,更不建議上山,因高海拔環境將進一步壓縮肺部交換氣體的能力。同樣地,嚴重貧血患者即使事前接受輸血,也可能無法長時間維持足夠的攜氧能力,增加高山反應與心肺負擔風險。
此外,有特殊病史者也須特別留意。陳醫師分享,有一位患者是消防員,但因職業關係有吸入性嗆傷病史,肺部遭高溫損傷後產生纖維化,上山後易誘發高海拔肺水腫,需仰賴藥物預防。該名消防員很喜歡登山,因此上山前會找陳醫師協助評估其狀況是否適合登山,以及需要服用什麼藥物,降低登山過程中的風險。
陳醫師提醒,潛藏的高風險族群還包括腦部血管瘤、心律不整患者等。如今許多智慧型手錶可監測心率變化,若常出現心跳不規則、突發加速,就應儘早就醫釐清病因。心肌梗塞的前兆如胸悶、易喘、手臂酸麻等,也不應輕忽。
健康也不等於無敵
即使是平時運動習慣良好、身體健康的登山者,上山時仍要注意幾項常見但易被忽視的健康風險,尤其是「失溫」與「熱傷害」。
失溫常被誤認為只有冬季才會發生,但實際上只要衣物濕冷、風速加劇,就可能導致體溫快速下降。醫師提醒,登山請記得「333 原則」:3 小時失溫、3 天缺水、3 週無食,就可能造成生命風險。登山須備妥保暖衣物,否則失溫超過 3 小時即可能造成生命危險。陳醫師解釋,失溫可分三級,輕度會發抖但意識清楚;中度失溫時,原本在核心的溫暖血液,會灌流到四肢,造成錯覺「變熱」,甚至脫衣,並開始出現意識混亂;重度則可能失去意識、昏迷,嚴重恐致命。
而在炎熱環境中,熱傷害更是潛藏殺機。從輕微的熱痙攣到致命的熱中暑,都可能因濕度高、身體散熱不良而發生。預防方法之一是「熱適應」訓練,可到運動中心使用烤箱(攝氏 70 度內坐 15 分鐘),或先至河濱騎腳踏車、短距郊山練習,提升耐熱力。
此外,熱痙攣可能來自電解質失衡或肌肉疲勞,建議平日安排漸進式負重訓練,從短天數行程逐步銜接至多日縱走。行動糧也要以平常習慣的食物為主,避免首次嘗試能量果膠等高滲透壓產品造成腹瀉、脹氣。
最後,盡量別在山上飲酒。酒精會擴張末梢血管,加速體熱散失,不但提高失溫風險,也可能干擾高山症判斷與身體調節能力。健康者登山雖然較有餘裕,但若忽略這些細節,也可能成為下一位求援者。

登山前就做好健康諮詢
許多登山意外,其實可以在出發前就預防。醫師陳崇賢提醒,不論平時身體多健康,上山前的健康諮詢都不容忽視。特別是有慢性病史、或曾在高山上有不適經驗的人,更應提早就醫,請醫師評估風險,並依個人狀況開立合適藥物。
常見如預防高山症的丹木斯(Diamox),雖然有效,卻不適合孕婦或蠶豆症患者,且可能引發手腳麻木、過度換氣等副作用。有些人為求安心會自行準備多種藥物,甚至分送他人,但陳醫師提醒:「每個人的體質與病史不同,藥不能亂吃。」建議提前一週安排門診,甚至可先在平地試吃觀察反應,必要時也能攜帶行程表至家醫科或旅遊門診諮詢,讓這趟山行更安全、安心。

封面照片:太魯閣奇萊東稜發生山友疑似罹患高山症事件,花蓮縣政府消防局出動救援。照片由花蓮縣政府消防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