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方歇,南台灣的聖山——北大武山,仍籠罩在一片潮濕的寧靜之中。陽光費力地穿透倒伏的林木,灑在滿目瘡痍的步道上,原本清晰的路徑被土石流沖刷得支離破碎,空氣中瀰漫著泥土與斷木的氣味。
在這片多數人選擇遠離的寂靜裡,一個身影正踩著濕滑的土石,謹慎地向前推進。他不是迷途的登山客,而是檜谷山莊莊主吳德發。風災過後,他是踏上這條毀壞山徑的第一人。
聖山的守護者:吳德發的 14 年
「算一算,也 14 年了。」談起在檜谷山莊的日子,吳德發莊主的語氣平淡,卻有著深刻的份量。時間拉回到二十幾年前,他還只是一位熱愛北大武山的登山客,在一次登山途中,看見有人在打掃山莊,隨口一問得知有薪水可領,便毅然決然地「包下」這份工作。從此,他的人生便與這座聖山緊緊相連。
對吳德發而言,檜谷山莊不僅是工作場所,更是他口中的「家」。他對待每一位到訪的山友,都像是招待來家裡的客人。他常對團隊裡的夥伴說:「這裡就是你的家,你要把家裡打掃乾淨,好好招待客人。」這份深厚的情感連結,讓他超越了一般管理員的職責,將整座山的大小事都扛在肩上。當風災來襲,步道受創,他自然而然地成為了狀況回報的「前線哨兵」,守護著這片他早已視為歸屬的土地。

看不見的戰爭
當颱風警報解除,多數人還在檢視家園的損失時,吳德發與他的團隊已經在準備上山了。「颱風隔天,有時候甚至西南氣流還在影響,我們就要在最快的時間上去巡視、回報。」吳德發描述著災後的工作日常,有時連通往登山口的道路都已中斷,更遑論深入山區。
這是一場分秒必爭,卻又看不見硝煙的戰爭。
身為第一線人員,吳德發的角色是步道修復標準作業程序的起點。他必須徒步巡視整段步道,用相機記錄下倒木、崩塌、路基流失等所有災損狀況,並做出初步的風險評估。這些珍貴的第一手資料,會立刻回報給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
分署在接獲通報後,便會與轄下的工作站根據莊主的回報與專業判斷擬定修復策略與資源分配。從勘災、災情通報、到修復,皆有一定的行政流程。根據林業保育署的規範,步道維護旨在提供民眾安全的休憩環境,並會依據損壞程度、地點及預算,採取不同的工法與應對措施。(資料來源: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自然步道網)
然而,流程的背後是巨大的風險。「我們以工安為第一考量,」屏東分署的黃麒仁技正補充道,「如果現場真的有安全疑慮,我們會請廠商準備及提供適宜的裝備來保護他們的安全。」這句話也間接點出了,在重建山徑的每一步,工作人員都行走在風險的邊緣。

與死神擦肩
「這幾年風災水災越來越多,可以明顯感受到土地越來越脆弱,已經經不起這樣的天然災害了。」吳德發的感嘆,來自於一次次與死神擦肩的經歷。
他回憶起一次清理巨大倒木的場景,「我們用繩子去拉,結果繩子承受不住斷裂,掉到很深的山谷裡。如果當時我被那條繩子掃到,人可能就不在了。」還有一次,在清理枯木時,樹幹突然倒下,不偏不倚地壓住了他手中的鏈鋸,鋒利的鋸片瞬間劃破他的褲子,所幸並未傷及皮肉。
最令人心驚的,莫過於今年(2025)一場大雨過後,團隊下山途中,一位夥伴不慎腳滑滾落,在懸崖邊緣驚險停住,險些就此墜落深谷。這些故事不僅是修復工作的艱辛寫照,更是極端氣候衝擊下的第一線證言。根據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的報告指出,近年台灣的短延時強降雨事件頻率有顯著增加的趨勢,這也導致山區坡地災害的風險大幅提升。(資料來源: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除了生命的威脅,後勤補給也是一大挑戰。「光是背食物上山就要花掉一天,如果還要背鏈鋸、油料這些機具,又要再一天,真正開始工作常常都已經是第三天了。」在有限的人力與時間下,每一次的修復任務,都是對體力、意志力與應變能力的極限考驗。
手心的溫度
北大武山的步道修復工作,並非僅靠莊主與官方單位。背後還有一群默默付出的無名英雄:由山屋管理員組成的團隊。他們幾乎都上過「手作步道」的課程,對北大武山更有著長達數十年的深厚情感。
在修復現場,他們是最佳的實踐者。利用鏟子、鋤頭、小耙子等基本工具,將崩塌的土石重新堆砌,再用土包袋穩固坡面,最後就地取材,撿拾附近的石板鋪設在土包袋上,讓修復後的路徑能自然地融入環境。這種工法不僅減少了對環境的二次傷害,也灌注了修築者手與心的溫度。台灣千里步道協會長年推廣此理念,強調「手作步道」是透過人力與簡易工具,以對環境友善的方式進行步道修繕,修復人與土地的關係。(資料來源:台灣千里步道協會)
然而,理想與現實之間需要權衡。吳德發坦言:「北大武山是熱門路線,踩踏非常頻繁,步道需要很穩固的地基。」純粹的手作步道,在某些地形或高使用率的路段,耐用性會是一大挑戰。因此,必要時仍需借助釘子、木板等現代材料來強化結構,確保每一位山友都能走得安全。


漫漫長路,山徑維護的體制挑戰
當被問及山徑維護體系面臨的最大挑戰時,吳德發毫不猶豫地指向了「經費」。過去,林業署每年編列約 300 個「工次」(一個人力一天的工作量)的開口契約,讓莊主在需要時能建議業主同意彈性運用人力進行修復。
「早期 300 個工次因應天然災害之影響是夠用的,但近幾年真的不太夠用了。」吳德發無奈地說。隨著極端氣候導致的災害頻率與規模日益增加,原有的經費額度變得捉襟見肘。「像是步道 1.5K 那座橋,幾乎每年都要修。」當災害規模過大,契約的額度提早用罄,後續的災損就只能等待新的標案流程,這無疑會拉長步道的暫停開放時間。
幸運的是,這個問題已受到主管機關的重視。屏東分署表示,意識到災害頻率的增加,未來將會把開口契約的預備工數往上提升,以應對更嚴峻的挑戰。然而,除了經費,更深層的隱憂在於人才的傳承。這群對山林懷抱熱情的守護者,憑藉著長年累積的經驗與默契在第一線奮鬥,但他們的知識與技術如何傳承給下一代,將是確保山徑永續的另一個重要課題。
給山行者的話
步道封閉維修,偶爾會引來山友的不解,但吳德發說,絕大多數人都能體諒並給予支持。他想藉此機會告訴所有登山愛好者,當我們在山上發現新的損壞時,可以透過最直接的方式提供幫助。
「可以直接跟我們山屋管理員說,有時候才剛崩塌,馬上就有山友通報,我們都不用自己去巡了。」此外,向林業署的相關單位通報,也是正確且有效的管道。每一位山友的眼睛,都能成為守護山徑的延伸。
回歸登山的本質,吳德發語重心長地叮嚀:「登山最重要的還是體能,北大武山是一座有挑戰性的山。」他曾遇過晚上七點才打電話求援的山友,早已體力透支。他也特別提醒,無論有無風災,北大武山的步道多分佈在瘦稜上,地形險峻,「行進時,身體一定要靠著山壁側走,才能確保安全。」



每當看到步道歷經艱辛的修復後重新開放,山友們又能安全地踏上這條熟悉的路,吳德發心中總是百感交集。「很感動啊!」他笑著說,團隊甚至會苦中作樂,開玩笑說:「要不要在修好的橋上面刻上我們的名字?」
這份感動的背後,卻也夾雜著複雜的情緒。他會煩惱,步道開放後是否又會有山難發生;他也會無奈,面對越來越頻繁的風災,下一次的崩塌又會在何時。這是一條永無止盡的修復之路,只要天災繼續,山徑守護者們的故事就會不斷上演。他們的名字或許不會被刻在橋上,卻已深深地烙印在聖山的每一寸土地裡,與這條重生之路,共同呼吸。
照片:吳德發、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