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林裡感到「冷」,往往不是單純的不舒服,而可能是一種致命危機:失溫(Hypothermia)。根據醫學定義,當人體核心體溫下降到 35°C 以下,就被視為失溫。不同於凍傷只影響局部,失溫會全面干擾身體機能,從肌肉運作到腦部判斷都會受到影響。
台灣衛生福利部提醒,低溫、潮濕與強風是失溫的三大誘因,而登山活動中這些條件往往同時存在。再加上體能消耗、衣物濕透或長時間休息不動,失溫的風險更是大幅升高。根據《Wilderness & Environmental Medicine》期刊的統計,失溫是山域活動中常見的危險因子之一,一旦延誤處置,死亡率極高。
然而,失溫並不是突如其來的,它會透過身體的反應逐步顯現。若能及早察覺並採取行動,原本危險的情況仍有機會逆轉。以下三種階段性的失溫症狀,正是登山時最需要注意的警訊。
輕度失溫:不受控的顫抖
當你在山上開始止不住地顫抖,這並非單純的「冷到發抖」,而是身體啟動了第一道自我防線。顫抖是一種不由自主的肌肉收縮,透過快速運動產生熱能,以維持核心體溫。根據《Journal of Wilderness Medicine》的研究,顫抖是「輕度失溫」最常見的警訊,通常出現在核心體溫降到約 35°C 左右時。
問題在於,顫抖雖然能短暫提高產熱量,卻會迅速消耗體力與能量。若沒有及時補充熱量或改善環境,例如換上乾燥衣物、阻隔冷風,身體的能量庫存會愈來愈低。當核心體溫繼續下降,顫抖反而會逐漸減弱甚至停止,這並不是「狀況好轉」,而是失溫已經邁入更嚴重的階段。
台灣消防署在山域安全指引中提醒,顫抖是登山常被忽略的早期徵兆。許多山難案例中,山友在初期感到寒冷與顫抖時,往往以為只是正常反應,沒有及時保暖或補充能量,最終導致情況惡化。
因此,一旦出現明顯的顫抖,就應立即採取行動:停止長時間休息,先換下潮濕衣物,穿上保暖層,並利用風雨衣或緊急毯阻隔冷風;同時補充高熱量食物與溫熱飲品,避免能量流失。這些看似基本的動作,往往是阻止失溫惡化的關鍵。

中度失溫:語言與行動變得遲緩
當失溫從輕度進展到中度,最明顯的徵兆不是外在的寒冷,而是腦部逐漸失去掌控力。這時,登山者常會出現「走路搖晃」、「口齒不清」、「反應遲緩」等現象。研究顯示,當核心體溫下降至 32–35°C,大腦神經傳導速度會明顯降低,判斷力、專注力與協調性都受到影響。
在台灣的高山案例中,山友因失溫導致方向感混亂,錯誤選擇路徑,最終迷途或摔落的狀況並不少見。這類情況常被誤認為「疲勞過度」或「低血糖」,但若伴隨低溫環境與顫抖史,就必須高度懷疑是失溫。消防署山域事故報告指出,許多誤判往往延誤了最佳處置時機,使患者核心體溫持續下降。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中度失溫者往往不自覺危險。他們可能堅持要繼續走,卻步伐蹣跚,甚至跌倒頻繁;也可能回答問題含糊,難以進行簡單的心算或對話。這些都是大腦功能受抑制的表現,若沒有立即介入,患者很可能快速惡化至重度失溫。
面對這種情況,最重要的不是「督促他繼續走」,而是立刻停止行進,尋找避風處,協助換上乾燥、保暖的衣物,並用睡袋或緊急保暖毯進行全身覆蓋。若有多人同行,可以使用「人包人」方式共享體溫,加速回暖。並且應盡快評估是否需要通報救援,因為這已經不是靠簡單補充熱量就能完全解決的狀況。
重度失溫:出現反常行為或意識模糊
當失溫進展到重度階段,核心體溫往往已降至 30°C 以下。此時,患者的行為可能變得極度反常,甚至讓旁人誤以為是精神狀況異常。最典型的現象之一,就是所謂的「反常脫衣」(Paradoxical Undressing),也就是患者明明身處低溫環境,卻突然脫掉衣物。醫學研究推測,這是因為失溫導致血管控制功能混亂,瞬間產生「燒灼感」,讓人誤以為太熱而想脫衣。
除了脫衣,患者也可能出現嚴重的語無倫次、無法辨識方向,甚至陷入昏迷。這時心臟功能也開始受到影響,心律不整與心跳驟停的風險急劇上升。根據美國戶外醫學會的資料,重度失溫若未能及時救治,死亡率極高。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階段的處理方式與前面不同。重度失溫患者極為脆弱,任何過度搬動或劇烈刺激都有可能引發心臟驟停。因此救援時應避免搖晃或急速搬移,只能在確保保暖的前提下,盡速等待或聯繫專業救援。同時要持續監測呼吸與心跳,必要時準備心肺復甦。
換言之,當一名山友開始出現意識混亂、無法正常回應,甚至有「莫名脫衣」的情況,這不只是失溫的警訊,而是生命危急的徵兆。此時,除了立刻全力保溫,更應盡快呼叫救援,因為這已超出一般山友能單獨處理的範疇。

認識失溫,預防比急救更重要
顫抖、語言與行動遲緩、意識混亂,這三個狀況其實正對應著失溫的三個階段,從輕度到重度,危險一步步升高。若能及早辨識並處理,許多山域意外本可避免。
值得注意的是,失溫並非只發生在雪地或冰天雪地裡,即使在夏季的高山或潮濕環境中,也可能因風雨、體力透支而發生。與其臨時應變,不如事先準備:乾燥保暖衣物、防風防雨裝備、足夠的高熱量食物,都是最基本卻最有效的防線。
山林的美景值得探索,但唯有理解身體的警訊,才能真正平安歸來。下次上山,別忘了留意自己與隊友的狀態,因為「失溫」往往是潛藏在背後、卻最致命的隱形殺手。
➥ 延伸閱讀:專訪/不只要注意高山症,家醫科醫師帶你了解登山要留意的5個疾病
照片來源:Unsplash、Freepik
參考資料來源:
-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低溫症(失溫症)衛教資訊》
- 內政部消防署:《登山安全宣導手冊》、《山域事故案例分析》
- 台灣野外地區緊急救護協會(Taiwan Wilderness Medical Association)官方網站與失溫相關教材
- Wilderness Medical Society. Wilderness Medical Society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Hypothermia. Wilderness & Environmental Medicine, 2014.
- Giesbrecht, G. G., & Wilkerson, J. A. Hypothermia, Frostbite, and Other Cold Injuries: Prevention, Recognition, and Prehospital Treatment. Wilderness & Environmental Medicine, 2006.
- Brugger, H., et al. Accidental Hypothermia: 2021 Update. Wilderness & Environmental Medicine, 2021.
- McIntosh, S. E., et al. Wilderness Medical Societ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Out-of-Hospital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Accidental Hypothermia. Wilderness & Environmental Medicine,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