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戶外與自然保育,或許很難有人會想到那些壯麗風景背後,藏有著ㄧ份極限勞動的工作。在日本尾瀨國立公園,一條條木棧步道延伸至雲霧繚繞的山谷深處,而在這片壯麗景色中,有一群身影低垂、步伐穩健的人,他們背負著高過頭頂的沉重物資,默默穿梭其間,他們是「歩荷(Bokka)」。
歩荷是日本傳統登山文化傳承至今的罕見職業,為了維護脆弱的地貌與濕地生態,交通工具無法深入,所有補給只能依賴人力搬運,歩荷一天最多往返兩趟,每趟扛起重達 80 公斤的貨物,高度幾乎是他們身體兩倍,為的是讓山間小屋補給不斷,這些歩荷不只是挑伕,而是一群用身體守護自然平衡、讓高山運作不間斷的無名職人。
在尾瀨,「揹」是一種文化

沒有道路、也無法開車進入的尾瀨,山間十多座小屋每天所需的飲食與補給,全仰賴這群職人以雙腳與背脊承載。平均每日背負 75~80 公斤,他們從海拔較低的鳩待峠出發,歷經一小時下坡再走上兩小時木棧道,翻山越嶺,只為準時將物資送達,當直升機因天氣受限、無法起飛時,他們更成為唯一能支援的生力軍。
揹的不只是貨,更是守護自然的責任

談起「歩荷」這份職業,最早可追溯至 1950 年代,當時為了減少對尾瀨濕地的破壞,逐步淘汰牲畜運輸,改由人力搬運。這些背負著龐大物資、腳步穩健前行的身影,不只挑戰體力極限,更以血汗之力替山屋減少對直升機的依賴,降低碳排與噪音干擾,同時守護濕地生態免於重機械入侵。歩荷的存在不只是後勤運輸的一環,更是尾瀨自然保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事實上,許多人曾經從事過物資搬運的工作,但真正以此為專業職業的人其實並不多。在日本,現今全國約僅剩 100 位左右的專業搬運工,他們多半兼具登山嚮導、動植物研究者或攝影協力等多重身份,將搬運工作視為訓練與生活的一部分,從搬運物資、鋪設石階、運送混凝土,到替無人機扛上山頂、協助組裝放飛等工作。而在尾瀨國家公園這樣的特殊地理位置,仍保留著以步荷為主要職業的職人,他們能夠一次揹負超過百公斤的物資,被許多後輩視為夢寐以求的強者典範。

除了體力與技巧,步荷也需具備對自然的深刻理解。他們熟稔四季天候、熟記棧道每一處濕滑落差與植被變化,這些經驗無法以科技替代,也正因如此,步荷這份工作,儼然成為一種世代傳承的山岳智慧。雖然大家都明白,這個職業終將逐漸淡出主流,但在複雜崎嶇的地形裡,總有些任務仍需仰賴人力完成。過去需要人力建造直升機停機坪,現在即使無人機興起,面對無線電難以穿透的山脈,也只能靠人親自搬運與操控,留在山中的那幾位全職步荷,仍日復一日地前行,用身體和意志,將這份對山的承諾一肩扛起,成為日本自然文化最質樸而堅韌的象徵之一。
歩荷精神在台灣

這樣珍稀的身影,其實並非尾瀨獨有。在台灣中央山脈的脊線上,也有另一群人,有著與日本歩荷同樣的精神,用肩膀扛起人與山的連結,在台灣,他們被稱作「高山協作員」。大多來自原鄉部落,因為了解山林地貌與氣候脈動,擁有與生俱來的高海拔適應力,他們更是是臺灣登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多年來,隨著高山產業的演變,他們的角色早已不只是揹運物資那麼簡單,從行前協助、路線引導、紮營煮食,到突發狀況的應變處理,甚至在最艱難的時刻,也必須肩負將罹難者送下山的任務。
台灣高山協作正轉型

不同於日本步荷的個人制度,台灣高山協作近年正朝向組織化發展,例如布農族組成的「東線一批熊」、「雲豹登山隊」等團體,逐漸建立起更透明與專業的運作機制。協作員們穿梭在玉山、嘉明湖、雪山等高海拔路線之間,不論是為拍攝團隊揹上百斤設備,或是為登山客送上熱騰騰的晚餐,他們的身影是登山文化中的無名英雄。以嘉明湖為例,根據台東林管處的調查,當地登山活動有超過一半為付費型登山隊伍,其中 75% 依賴商業炊煮服務,代表高山協作在推動登山普及與安全上扮演非常關鍵角色。

作為高山嚮導與協作,他們同時也是台灣山岳文化重要的傳遞橋梁。他們引導登山者了解當地人文、生態與環境保護觀念,成為深化旅遊體驗的要角。近年也有更多組織與社區著手進行山林知識與文化的盤點紀錄,期盼將來能發展出以部落為核心的高山生態旅遊模式,讓遊客不僅是完成一條步道,而是真正走進南橫部落與布農族文化的深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