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PO,一位擁有 AMGA(American Mountain Guides Association,美國登山嚮導協會)證照的專業攀岩教練。長年定居美國,全心投入攀岩教學,教過的學生不計其數。近年,她多次不辭辛勞返回台灣講課。上過她的課的學員,甚至提前跟她預約「明年」的課程。
這位台灣女攀岩家,生活、家庭都在美國,是為了什麼而不斷回台灣傳授她的技術與知識?
放棄數百萬年薪跑去攀岩
關於小 PO,或許你有看過她寫的書,像是《睡在懸崖上的人》、《一攀就上手!基礎攀岩一次就學會》。一位對攀岩相當專精且有研究的台灣女性,讓人驚訝的是,她曾是電腦科學領域的高材生。透過遠洋電話,我們在台北與人在美西的小 PO 對話:「大學畢業後,我到美國念碩士班、博士班。我的專長是電腦科學,當時研究的主題也相當熱門,畢業前就有工作等著,薪水也相當不錯。」
博士班畢業時,小 PO 的年紀約 30 出頭,才剛發現野外探險的魅力。深感自己不再如 20 幾歲年輕人有豐沛的體力與精力,她自我詰問,如果進入職場,還會有機會可以經常去戶外探險嗎?
於是,她決定在進入職場前,先去學一直很好奇的「攀岩」。「在我那個年代,人們並不鼓勵冒險,尤其我又是女生,身上的包袱更多。我雖然有從事過一些戶外運動,像是滑雪、泛舟、爬山,但我始終對攀岩很感興趣。人們常說『爬山』,可是我發現我沒機會用爬的,都是用走的。如果有機會用爬的,會是什麼樣的體驗呢?」
在這樣的念頭下,小 PO 報名了傳統攀登的課程,開始學習攀登的基本技巧與知識。而這一爬,也徹底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我發現攀岩實在是有太多可能性了,只要有一套裝備,就能去探索很多地方,甚至可以開發出新的路線!」
本來打算先給自己兩年時間探索攀岩這項運動,再接著找跟自身所學相關的工作。但愛上攀岩的她,發現自己已經「回不去了」。小 PO 毅然而然決定將人生的航道 180 度修正,轉往「攀岩」前進。
回台灣的契機
攀岩爬出興趣,小 PO 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以及知道自己的程度,報名了 AMGA 的證照考試。她花了三年多時間,成功拿到證照,也讓自己更加確定自己是有能力的,不只是爬好玩、爬興趣而已。
「過往我很多時候都是與我先生搭檔,雖然我們會輪流當先鋒,但我總覺得不踏實,不確定自己是不是有能力可以獨當一面。拿到證照後,我就更有底氣,也更相信我能是獨立自主的攀登者。」
2019 年左右,小 PO 成為一名全職的嚮導,除了帶隊,她花更多心力在教學上。她笑著說:「比起帶隊,我覺得教會學員,讓他們得以靠自己的能力完成他們的目標,讓我更有成就感。」
她的專業能力不僅打開她在美國攀岩圈的名聲,也傳回台灣,引起台灣專業攀岩者的注意。其中注意到她的是艾格探險的技術總監張星雯。「其實我與星雯曾在奧勒岡州碰過一次面,才知道他有關注我的部落格。後來他邀請我回台灣教授進階攀岩課程,我沒考慮很久就答應了。」
艾格探險看中小 PO 在美國的多元攀岩經驗,希望能透過她的指導,讓台灣的攀岩愛好者得以打開眼界,了解更多攀岩的問題解決能力。小 PO 解釋:「相較於美國,台灣的攀岩路線大多偏短,例如龍洞,如果攀爬途中遇到問題,可以很快速回到地面。但當路線變長,可不是說下降就下降。過程中可能碰到風太大導致繩索吹亂,甚至卡住。我能教的就是透過我實務經驗,分享如何拉繩、依照牆面平整度擬定攀爬策略等。」
台美攀岩文化差異
「台灣人有很棒的攀岩技術與知識,而且我們的地形很多變,很多人都會同時從事多項戶外運動,這是我們的優勢。」被問到台灣與美國的攀岩文化差異時,小 PO 很迅速這麼回答。
她觀察到台灣學員有不少人除了玩攀岩,還會去溯溪、溪降、登山,甚至有些人從事專業繩索工作。他們玩的戶外項目或多或少也都會用到繩子、攀岩技巧。上她課時,會問她讓她意想不到的問題。「像是有學員問我,能不能把溪降的工具拿來攀岩用。或是把攀樹用的工具拿來攀岩。我覺得這樣的問題很有意思,雖然工具無法完全挪用,但有這樣的思考方式是很難得的。」
小 PO 也點出,在台灣,我們要接觸戶外相對美國簡單,可以在短時間內同時接觸到山與海,可以玩 SUP 也能攀岩,還能順道去爬個山。換作美國,很少有這樣的多元交融環境。也因此,許多美國戶外人更專精於專項運動。「這無關好壞,但環境確實影響我們的問題解決能力與思考邏輯。以單繩距跟多繩距來講就差很多。在多繩距的環境下,需要培養高效率,才能避免時間延宕、摸黑下降。但在台灣,我們很少有這樣的需求,也就比較不會注意到效率問題。」
我想對台灣人說…
往返台美兩地並不輕鬆,雖然小 PO 一次回台灣多個禮拜,但她得面對長距離飛行帶來的疲憊,以及時差的不適。儘管艾格探險給她的報酬在業界已算是相當不錯了,但她也坦言,若只是為了錢,她不必千里迢迢回台灣。畢竟,回台灣幾週,她也得停掉在美國的工作。一來一往間,她並沒有從中獲利多少。
那是為什麼,促使她回台灣教學進階攀岩技術呢?「其實我回台灣是有另一層意義的。」她這麼說。
雖然長年住在美國,但小 PO 也很關注台灣的攀岩圈消息。她發現,有愈來愈多人嚮往出國攀登,卻不知如何開始。「我只是剛好在美國,有比較多元的攀岩環境可以磨練、累積經驗,但不代表在較無多元岩場的台灣,就沒有能力到國外攀登。」
從她的教學經驗來看,她發現台灣攀岩者有豐富且專業的攀登知識,論技術,絕對不輸外國人。縱使少了國外攀登經驗,在她看來,這根本不是什麼大問題。「我能理解出國攀登會緊張、焦慮,但這很正常啊!像我較常在拉斯維加斯附近攀登,你若把我丟到其他州的岩場,面對陌生的岩石質地、環境我也會緊張焦慮啊!人面對陌生環境本來就需要時間調適,跟你是哪一國人沒關係。但我們都有一定的技術與知識,就差在跨出第一步。」
「這就是我說的第二層意義。我希望讓台灣的攀岩愛好者們知道,我能做得到,大家也一定能做得到。我不是天賦異稟,也不是從小就攀岩。既然我能回台灣攀岩,為什麼大家不能到國外攀岩呢?希望透過我的教學與鼓勵,能讓大家更願意走出去。」
人生如攀岩;攀岩如人生
「想做的事情,要去做。」小 PO 曾在臉書上寫下這麼一句話。從選擇攀岩的那一刻起,她就實踐了這句話的精神。
攀岩了 10 幾年,不是每一次上攀都順利,也不是每一次挑戰都成功。但她總反問自己:「什麼是成功?成功又如何?」這樣的思路,她也想分享給所有台灣熱愛攀岩的人。「攀岩就是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跟人生很像。縱使中途可能有一些意外與變動,但這就是攀岩,這就是人生。至少,我們選擇攀上那面岩壁,挑戰那條垂直的路線。」
最後,我們問小 PO,明年會不會有機會在台灣看到她?她爽朗地說:「只要有機會,我一定會再回來教課,也期待到時在台灣看到熟悉的面孔。」
照片:小 PO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