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若從台北前往東部,或許有些人會選擇在此稍作停留;也可能過站不停,直奔花東。
這裡不是觀光地圖上最顯眼的坐標,但對一群返鄉的泰雅青年而言,這裡是山是海,更是一塊養文化、養夢的土地。Max 是其中一人,他帶著對家鄉的牽掛與企圖,在熟悉的山徑與溪流間,成立了「野 Fun 探旅」,一個讓旅人真正走進部落、理解自然的入口。他們不喊口號、不擺民俗秀,而是透過一場場體驗,把傳統獵人的智慧、泰雅的生命觀與這片土地的日常,轉化為可以被感受的行動。不是說教式地傳遞原民文化,而是邀大家一起玩,一起生活,一起重新認識「大自然與歷史」。
回到家鄉
南澳的風景不缺,缺的是被看見的方式。幾年前,Max 回到這個他長大的地方時,心裡很清楚:他不只是回家,而是決定留下來,做點不一樣的事。
部落的年輕人,多半在外工作,留下來的,多半進了公家機關,日子安穩,卻少了活水。但 Max 看到的,是這片山與海之間藏著的潛力。豐饒的自然、獨特的文化、還有那些從小就玩在一起、卻一直找不到舞台的泰雅朋友們。
「我們能不能自己做點什麼?」那時,他找來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幾個人圍成一圈,開始想像一種新的可能。他們想做旅遊,但不只是帶人看風景;他們想做文化,但不只是照本宣科地傳統展示。於是,「野 Fun 探旅」誕生了。
這名字聽起來輕鬆好玩,實際上,每個字都來自深思熟慮的討論。Max 解釋:「旅,是我們想帶大家走出去的路;探,是對山林的理解、對自我的探索;Fun,是我們希望自己和旅人都能真心享受過程;而最前頭的野,是最重要的一個字,那是我們的根,我們的野性、我們的本色,我們不想被城市定義的那一部分。」
Max 說,他不希望這只是「賣文化」的公司,而是一個讓部落走出去,也讓外面的人走進來的窗口。透過公司化經營,不是為了變得像外面一樣,而是要讓部落自己的方式,也有機會成為一種選擇。
「我們想要玩得開心,也想做得有意義。」他這樣說。於是他們開始用自己的語言、自己的腳步,設計出一場又一場與山林、與文化、也與人的真實相遇。


有溫度的原鄉體驗
當人們提到部落旅遊,腦中浮現的往往是文化導覽、手作體驗、熱情迎賓。結果大家的印象都是:看過就走。但 Max 跟他的夥伴們想做的不一樣,他們要打造的是一場「有溫度的原鄉體驗」,從一開始就知道,這不只是設計行程而已,而是要讓人「真正走進來」。
「我們從小就在山裡、水裡玩,這些活動不是突然冒出來的創意,是我們的日常。」Max 說。每年夏天,南澳溪水豐沛,5 到 9 月是水上活動的旺季,從溯溪到漂漂河,旅客能親自體會先民如何用河流運送獵物、與自然共生;如果對水上活動沒興趣,也可以來到獵人教室,學習射箭、部落攻防、獵徑解謎。這些活動都讓參與者得以一邊玩,一邊認識部落文化和山裡的智慧。此外,還有 DIY 課程,從竹杯、竹弓到泰雅織布、藤編,每一項都揉進了記憶與故事。
這一切不是單打獨鬥完成的。Max 提出三個關鍵策略:精緻化、平台化、沉浸式。他們不只是複製部落活動,而是反覆打磨,讓每個體驗都能兼具文化脈絡與操作細節的完整;同時,他們主動與在地業者合作,例如安排旅客到養菇場採菇,創造彼此共好的平台。而「沉浸式」則是最終目標,他們希望遊客最後一晚能站上舞台,與部落居民一起表演,真正成為故事的一部分。
這不是觀光節目,而是生活的邀請。「我們不是導覽員,是邀你一起來玩的朋友。」Max 這樣說。當一個旅客開始學會辨識山豬的足跡、聽懂泰雅族語的提示、或學著編一條繩,他就不再只是個參與者,而是與這片土地發生關係的人。
在故事中玩樂
走進「獵人教室」,你不會看到黑板和講義,只有山林、地圖、和一場場等著參與的冒險。這堂課沒有座位,卻有任務;沒有考試,卻有挑戰。這就是「野 Fun 探旅」設計文化體驗的方式,不是教你學文化,而是邀你活在文化裡。
Max 說:「傳統文化如果只靠說明與展示,旅客往往記不住,也提不起興趣。我們自己小時候玩得很開心,為什麼不能讓旅客也這樣學?」於是他們把打獵知識、求生技能、族人傳說通通轉化成任務,讓文化自己流動,而不是被硬塞進去。
獵人教室裡,有一場特別設計的「部落攻防」遊戲。參加者穿上泰雅族服、臉上畫上象徵勇士的彩繪,聽教練講述傳說中「射日英雄」的故事,然後親身體驗蒙眼射箭。考驗射箭技巧的同時,參與者還能對古老神話產生進一步參與、甚至認同。另一頭,則是一張解謎地圖,引導玩家走入山林,尋找線索、生火煮食,全程用泰雅族語給提示,從語言開始,進入部落的世界。「當然我們會教一些會用到的泰雅族語,不會讓大家瞎猜啦!」Max 笑著補充。
這樣的設計,不只讓孩子玩得投入,大人也玩得認真。有旅客一開始不敢動手,最後卻能自己搭起簡易營地、生出第一把火;也有小朋友在回家的車上還不斷模仿族語指令,一句一句背得比誰都快。
「我們的文化不是一套資料,而是一種生活的方式。」Max 說。他們希望文化不是一門課,而是一場經驗。在過程中,自然發酵,自己留下。正如同那些遊戲裡的任務,完成的是表面挑戰,真正學到的,往往是人與自然、人與文化之間的理解與尊重。
不只有打卡,還能打印記憶
如果你跟著「野 Fun 探旅」走一趟,很快就會發現,這不是一場「打卡行程」。他們帶你去的地方,地圖上可能查得到,卻少有人真正理解該地的歷史文化;這些場域之所以迷人,不只是因為風景,而是因為它們有故事、有記憶。
像是漂漂河,不只是溯溪漂流的快感而已。活動開始前,教練會講起老一輩的智慧:以前打到獵物,怎麼可能整隻扛下山?獵人就把獵物裝進容器,放到上游的溪裡,讓牠順流而下,族人再於下游接應。「你現在坐在水上漂,其實就在走一條祖先的運輸路線。」Max 笑著說。原本只是玩水的行程,瞬間多了一層厚度。
還有夜間探索,不是只有看螢火蟲,而是走進動物活動的路線,用頭燈尋找紅眼反光的山豬,學習辨認動物的蹤跡與糞便,連聞起來的氣味都能分辨。這些知識不是 Google 查來的,是獵人們一輩子的經驗。「燈光照射到動物眼睛,會反射出不同光線。遇到紅光,我們的獵人就會告訴大家要小心了,因為山豬就在附近。」
之所以敢帶人進這些地方,除了信仰對自然的敬意,也來自對專業的堅持。每一位教練都具備證照,每年還要回訓,並嚴格控管教練與旅客的比例不超過 1:5,確保每個人都能被照顧到,也讓安全與文化品質兼顧。
「我們不是要大家來看風景,而是來『認識土地』。」Max 說。風景你可以拍照,文化你可能聽一聽就忘,但土地的性格、脈絡、故事,是要你實際走進去、踩在泥土裡、摸著石頭去感受的。而這種與土地建立關係的方式,也許是最難上到的「課程」。
感動會留下
在南澳的這片山海之間,有些感動是難以預期的。Max 原本只是想創造一種屬於家鄉的工作方式,沒想到旅人們給他的,遠遠超過收入或口碑,更是一種深刻的情感回饋。
他還記得那年夏令營,幾個都市來的小孩一開始對山林陌生、對活動抗拒,連踏進溪水都猶豫半天。但幾天下來,他們不只學會射箭、生火、野外煮食,還一個個改口叫教練們「X 爸」、「X 媽」,走在部落裡,就像是當地的小孩一樣自在。離營那天,他們悄悄準備了手寫卡片,寫滿對教練的感謝和不捨,有人還畫下山林與營火旁的身影,留給這片土地一份屬於童年的記憶。
這些回憶,也改變了部落。原本對外來觀光有所保留的族人,漸漸開始參與、主動加入活動,甚至開放自家空間與遊客同樂。有人在部落卡拉 OK 夜唱時,還邀遊客上台合唱;而在「野放季」那天,儘管原本只是部落自辦的慶典,遊客也自然地加入、跳舞、喝酒,沒有誰是主角,也沒有誰是旁觀者。
而在這樣的互動中,「尊重」始終是最重要的核心。無論是入山前的簡單儀式:擺上醃肉、米酒、一支菸,向祖靈打聲招呼;還是陷阱設計時特意做大一點,避免困住幼獸;這些看似細節的小事,其實都是原民與自然共處的態度。沒有高談闊論的環保宣言,也沒有寫在白板上的價值觀,而是潛移默化地,在行為中、在習慣裡,讓參與者體會到什麼叫做「與自然共生」。
Max 說:「我們沒有在教什麼文化,因為這就是我們的日常。」或許也正是因為這份自然、不做作,才能讓來到這裡的每個人都真正放下身段,不只是走入一個部落,而是走進一種真實的生活。
看山、親山、知山
每一次出發,都像是一次邀請。不是請你來看原民怎麼生活,而是邀你一起生活。在南澳,文化不是被展示的標本,而是一種自然流露的日常;旅遊也不只是服務消費者,而是共同認識、共同守護這塊土地的過程。
Max 和他的團隊沒有想要把部落變成表演場,而是用泰雅族的方式,慢慢地、踏實地,與世界對話。他們讓文化可以快樂、可以活潑,但從不失去它的莊嚴與智慧。從水上到山林,從獵人教室到織布歌謠,他們正在重寫原民旅遊的樣貌,不只讓人「愛山」,更讓人「知山」,走進自然,也走進一種更深的理解與尊重。
照片:野 Fun 探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