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通關越嶺道西段,海拔 2,575 公尺的觀高坪,一座全新山屋於 2025 年春天正式開張。它從選址到施工完成,耗時數年,只為提供入山的旅人一個溫暖又安全的棲所。觀高山屋不只是南二段、馬博橫斷等路線的全新節點,更是「開放山林」政策下第一座真正以永續理念打造的中型山屋;其建造過程從地質評估、生態檢核到模組化運輸,每一步都在書寫台灣高山設施的新標準。
從坍陷工作站到永續山屋
回到 1990 年代,郡大林道原有一座觀高登山服務站(舊觀高工作站),兼具巡護與山友庇護功能。「南二段、馬博橫斷、八大秀與八通關越嶺道四線在此交會,長途縱走者多以此為首夜落腳處。」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邦卡兒‧海放南副處長說道。然而 1999 年 921 大地震撼動了大地,2009 年莫拉克颱風再使建築物結構傾斜、龜裂,林務單位 (現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南投分署) 不得不公告封閉。
2019 年「開放山林」政策上路,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重新檢視觀高山屋的興建可能。此處接壤多條長程縱走路線,若沒有一座安全的山屋,可能造成登山風險升高。於是玉管處在 2019 年重啟觀高山屋新建計畫,希望新的觀高山屋可以成為遊客到訪玉山國家公園或是其他登山路線的「基地營」。

要新建山屋是一件不簡單的任務,玉管處經過多次地質探勘,希望找到一塊地質穩定,不易因地震、豪雨而毀損的區域,讓山屋能長久經營,同時也確保遊客安全。我們以最嚴格的標準找尋新山屋的興建位置,同時還要考量水源的問題,希望新的山屋有充足的水資源可使用。最後選定了距觀高坪約 160 公尺的基地,此處符合各項要件,鄰近停機坪,同時要接往多條登山路線也相當便利。
除了安全性考量,更重要的是興建山屋的過程中,是否會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衝擊。新觀高山屋外推 15 公尺留出生態緩衝帶,並以紅外線相機連續四年監測當地動物生活動態 (至今仍持續監測中),確保棲地通道不被影響。這些初衷,使觀高山屋從一紙藍圖開始,就跳脫了傳統山屋的興建思維,不單純以人類利益為考量,而是一座與環境、動物、山友協調後,才慢慢長成的高山建物。

一條 14 公里碎裂步道,與天氣賽跑的工程
選定基地只是序章,真正的難題藏在「如何把一棟房子搬進山裡」。從東埔登山口到觀高坪步道長 14.6 公里,莫拉克風災之後地形如同撕裂的畫布留下斑駁的傷痕,坍塌、落石、溪溝交錯其間。原規劃以搬運車沿東埔-觀高步道運送材料,遇地形障礙時則由索道橫渡;但步道崩塌加劇,導致原規劃之索道點位由 7 處大幅增加至 12 處,甚至有幾處地形惡劣崩塌嚴重,連吊索都無法設置。
眼見材料運輸陷入瓶頸,玉管處經多方協商後當機立斷,加上上級機關支持,於是追加兩千餘萬元,改採直升機空運建材。空運聽來簡單,卻大幅牽動山屋設計要領。設計及施工單位針對直升機機艙容積有限,導致材料尺寸受限,加上每趟載運也有重量限制,故像一些原本較長的鋼構柱樑,都需重新調整、拆解,以利空運;H 型鋼、C 型鋼構架、樓板、內外牆體及各種收邊,則事先在山下試組裝,每一個組件均審慎標上色碼,以確保材料上山後能像「堆樂高」對位鎖緊。運到興建地點後,再以螺栓取代電焊方式固定每一個構件,避免施工受限於電力問題,且可以加快施工速度。


雖有直升機空運建材,但施工物資、工具設備、食物還是得靠人力運送,施工人員也只能徒步前往觀高工區。施工人員每次上山停留動輒 2 週以上,甚或超過 30 日,在寒冷的高山上,日以繼夜地趕工,為的是早日完成山屋建設任務,提供山友舒適安全的山屋。在多個單位及人員努力下,終於在 2025 年初換得一棟未大幅影響周邊生態環境的綠能山屋。

新觀高山屋,翻轉國內山屋體驗
走進新觀高山屋,陣陣木香飄來,交誼廳的原木長桌可是大有來頭。「這些長桌面板都是現場障礙木裁切所製作而成,部分舊的床架也從原觀高登山服務站拆遷而來;我們盡量將舊物新用,讓物品盡可能延續使用年限,不僅符合資源再利用之精神,也賦予舊材料與設備新的生命。
新觀高山屋不只換了坐標,更徹底翻新「山屋=僅供過夜」的既有印象。首先是空間機能,一進入山屋後,映入眼簾的即是可供用餐、休憩、賞景的多功能交誼廳。交誼廳採用落地玻璃,日間採光充足,可一覽山屋周邊松林景致;夜間由太陽能儲能系統提供照明及 USB 充電,山友可在高海拔山屋替手機及行動電源充電,亦可以在日光燈的照明下看一本書,喝一口茶,與山友交流登山經驗,研究登山路線,細細品味新山屋的悠閒氛圍。
連接交誼廳及寢室的通廊上方,特別採用中空板汲取月光,能大幅減少燈具使用,通廊兩側及交誼廳掛上園區步道地 (形) 與剖面圖、及玉山保育志工所拍攝的園區生態及風景照片,增添山屋知能與美感;自交誼廳拾級而上,兩側設置了三間分別可容納 14 人的寢室,寢室床位設有隔板及記憶眠床墊,減少睡眠干擾提升睡眠品質。
另外一個亮點是,乾濕分離的衣物吊掛室。如果沒有衣物吊掛室,濕掉的鞋子與衣物就只能帶進室內,導致室內濕氣升高,人也睡得不舒服。新觀高山屋參考日本山屋的做法,增設衣物吊掛室,達到「乾濕分離」的效果。另外為了維持室內地板整潔及便於山友進出室內外,我們於玄關處提供室內、室外拖鞋。
前面已經提到,新觀高山屋附有太陽能發電板,可達到自主能源利用的成效。同時也從鄰近的水源處接水到山屋,山屋設有六座水塔,滿水狀態下可供山屋多日服務。玉管處甚至還在規劃未來要引進微水力發電系統,讓山屋更永續,電力更充足。另外山屋配備的廚房,設有油脂分離機,可以避免食用油汙染周遭環境。同時設置堆肥式生態廁所,搭配人力清運排遺,將污染降至最低。
最後是系統化管理。床位於「臺灣登山申請一站式服務網」受理申請並依申請時間依序核發,管理員七日輪班,負責 PAC 加壓艙操作、維持山屋內外環境清潔、步道簡易維護、確保供水電系統穩定及宣導登山安全與無痕山林外,另外也會協助引導山友正確使用山屋設施、安排床位、提供步道現況與行程諮詢服務及執行入園查核等服務。
開始試營運,想體驗手腳要夠快
2025 年 4 月 1 日,觀高山屋為山友點亮燈火,先以 28 張床試營運。許多住過的山友都給予「優於一般山屋」的評價,也很感謝玉管處新設了新觀高山屋,讓登山旅程更便利。生態面則持續由紅外線相機監控,初步顯示動物活動未受擾動。若生態持續維持低衝擊,且床位需求增加,玉管處不排除將把床位上調至 42 張,以服務更多遊客。
觀高山屋不僅是山屋,也是一座示範場。整個過程的模組化構件、直升機運補、動物影像監測與管理員培訓 SOP,都能提供國內未來新建山屋,或是翻新既有山屋參考。
當夜色再度降臨,觀高坪的銀色屋脊映著星光,點亮山頭,也點亮每一位旅人前方的道路。
照片來源: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