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南庄的加里山,雲霧是它的面紗,溪谷是它的血脈,蒼翠的森林是它千萬年來的衣裳。然而,在這片靜謐壯闊的美景下,曾經有著深可見骨的傷痕。當電鋸聲劃破深夜的寧靜,一棵棵珍貴的牛樟木轟然倒下,留給森林的,是一個個難以癒合的瘡疤,也撕裂了人與土地的信任。
對於世代居住於此的賽夏族人而言,山林是家,卻也曾是一道難解的習題。當傳統領域的界線變得模糊,當現代生活的壓力將人推向懸崖邊緣,有些族人選擇了與山林對立的道路,無奈地背負起「山老鼠」這個沉重的污名。這不只是一場資源的掠奪,更是一個族群在時代變遷中的掙扎與失落。
但故事並沒有停在這裡。短短數年光景,彷彿魔法一般,同樣的雙手,不再是揮向林木,而是溫柔地撫育、堅定地守護;同樣的雙腳,不再是踏上盜伐的捷徑,而是在山林間巡守,一步步找回與土地的深刻連結。昔日的「山老鼠」,蛻變成了今日驕傲的「護林虎」。
這場不可思議的轉變是如何發生的?我們邀請到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新竹分署,與我們深入探討「社區林業計畫」,看見南庄賽夏族人如何從衝突走向共生,用自己的方式,開啟一場由下而上的溫柔革命,重新定義人與山的關係。
揭開山林的兩難與舊日衝突
在革命序曲響起前,加里山區長年籠罩在對立的氛圍中。豐厚的天然資源與便捷的林道,反倒成了盜伐者眼中的寶庫,使其成為盜伐高風險地區。這是一場不對等的戰爭,少數執法人員面對廣袤山林與暗處的盜伐者,疲於奔命,卻難以根絕。
然而,表面的盜伐問題下,潛藏著更深層的信任斷裂。對賽夏族人來說,這片山林是祖先的傳統領域,但長期以來,資源使用的權利紛爭,讓部落與官方之間築起高牆。當理應守護山林的族人與管理者陷入對立,山林治理便走進了惡性循環。
雪上加霜的是部落自身的困境:人口外移、社區高齡化,讓傳統社會結構日益脆弱。在生活困頓的壓力下,甚至有族人被迫與外人合作,參與破壞家園。這不僅是生態浩劫,更是文化傳承的斷層,讓這片山林承載著生態與社會的雙重悲歌。
一場信任的實驗:「社區林業」的夥伴關係
面對山林治理的困境,一種新的思維正在醞釀。與其築起高牆,不如打開一扇門,邀請最了解這片土地的人,成為共同的守護者。這扇門,就是自民國 91 年起,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推動至今已逾二十年的「社區林業計畫」。這項計畫的核心,並非單向的命令與管理,而是一種深刻的信念轉變:與社區建立「夥伴關係」。
計畫的初衷,是希望讓生活在山邊、林下的社區居民、部落族人,甚至是民間團體與學校,能從土地的「使用者」,轉變為森林經營與自然保育的「參與者」。其目標遠不止於保護樹木,更希望能藉此凝聚居民的共識,讓人們重新認識、關心自己腳下的鄉土,培養對土地的情感,進而激勵社區採取永續的發展行動,找到與山共存共榮的綠色經濟契機。
為了讓不同社區都能找到參與的切入點,計畫精心規劃了四大篇章。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新竹分署解釋:
- 「生態保育篇」鼓勵社區進行生物資源調查與監測。
- 「森林保護篇」聚焦於防範森林火災、治山防洪等工作,這也是「社區巡守隊」的法源基礎。
- 「森林育樂篇」協助社區發展生態旅遊、營造棲地。
- 「樹木與生活篇」致力於建立人與樹木的互助關係。
這項計畫敞開雙臂,歡迎所有依法立案的非營利團體,如社區發展協會、文史工作室、原住民合作社等加入。就連大專院校的登山社團,也能透過申請「協助巡守登山路線及深山區域」計畫,成為守護山林的一份子。計畫更貼心地分為「起步型」(最高補助 15 萬元)與「進階型」(最高補助 40 萬元)兩種模式,讓不同發展階段的社區,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起點,踏出與山林合作的第一步。

挑戰擺在眼前:如何讓社區點頭?
理想的藍圖雖已繪就,但打破長久隔閡卻是最艱難的一哩路。當官方人員走進部落,最常聽到的疑問是:「參與計畫對我們有什麼幫助?」居民擔心投入心力,最終只為政府作嫁。
面對懷疑,新竹分署深知空泛的口號無用,破冰的關鍵只有「平等對話」與「實際成果」。他們放下身段,透過一次次拜訪座談,從「指導」轉為「傾聽」,深入了解在地需求。接著,便是將承諾化為行動,當補助經費、培訓課程、巡護救災裝備等資源確實投入社區,那種「被重視」的感受,才開始讓懷疑的冰層消融。
然而,比物質支持更重要的,是發自內心的尊重。新竹分署強調,關鍵在於「尊重傳統文化與在地智慧」。當外部單位願意承認並看重社區傳承百年的生態知識時,居民才真正感受到自己不是被動的執行者,而是被邀請成為家園的「主人翁」。這份參與感與認同感,最終化為最堅實的信任,讓昔日對立的雙方,終於能朝共同目標伸出合作的手。
南庄賽夏族的蛻變:護林虎的誕生與重生
當信任的橋樑重新搭起,一場深刻的蛻變,就在南庄的賽夏部落裡真實上演。2018 年,林業保育署提出了截然不同的治理模式,以「權利分享、責任分擔」為核心,取代了過往由上而下的管理思維,正式邀請賽夏族人成為平等的夥伴。這不只是一句口號,而是一個時代的轉捩點。
在經費與專業支持下,「有限責任苗栗縣賽夏族原住民林業暨勞動合作社」正式成立了「苗栗縣南庄鄉加里山地區護林森力軍巡守隊」。這支隊伍的名字充滿力量,象徵著他們不再是被動的居民,而是守護家園的森力軍。林業分署的森林護管員走進部落,與族人並肩作戰,共同建立起系統化的山林巡護制度。他們一起接受培訓,學習的不僅是傳統的尋跡與辨識,更有現代化的科技工具。
想像一個畫面:部落的年輕人專注地操作著 UAV 無人機,從空中鳥瞰遼闊的林地;長者們憑藉著對山林的熟悉,指導著新式揹負式水袋的最佳佈署位置;在模擬的森林火災演練中,族人熟練地操作幫浦與滅火彈,展現出守護家園的決心與能力。傳統智慧與現代科技在此完美結合,迸發出前所未有的護林能量。
在部落與政府的通力合作下,奇蹟發生了。根據新竹分署的統計,自 2020 年起,加里山區的牛樟盜伐案件,正式「歸零」。這個「零」,不僅僅是一個冰冷的數字,它代表了無數個日夜巡守的汗水,更是對賽夏族人努力的最高肯定,正式洗刷了過去被強加的污名。
而比森林更重要的,是「人」的重生。當部落有了穩定的發展機會,最令人振奮的影響隨之而來。曾經外流的青年,開始返鄉了。他們回到這片土地,不僅投入山林巡護工作,更積極參與在地產業的發展,為日漸老化的部落注入了最寶貴的新血。
不僅如此,當森林不再失竊,守護家園的行動便從「防守」轉為「開創」。這份對土地的深刻理解,成為部落發展的沃土,讓嶄新的機會冒出頭來。結合傳統知識的生態旅遊、森林療癒體驗應運而生,將「守護」的價值轉化為永續的經濟動能。
接著,一個象徵部落自信的品牌——「里山賽夏 PaKaSan」誕生了。他們盤點林下資源,發展段木香菇、森林蜜等自有農產品,透過品牌與市場連結,這不僅是產業升級,更是文化主權的彰顯。族人的角色也再次進化,在林業分署協助下,他們學習使用「iNaturalist 愛自然 App」等工具,進行生態調查,從山林的「守護者」,成為知識的「研究者」與「傳承者」,親手書寫著這片土地的百科全書。
從南庄走向世界,一條共存共榮的島嶼之路
南庄賽夏部落的溫柔革命,漣漪跨越海洋,讓世界看見了台灣。這個從衝突走向共生的故事,已成為極具啟發性的典範。
國立政治大學深受感動,與部落及林業保育署三方合作,成立「PakaSan 國際教學基地」,做為一座「沒有圍牆的森林教室」,讓國內外青年親身體驗台灣的山林共管實踐。緊接著,部落更與日本京都的「龍谷之森」締結為友好森林,這不僅是儀式,更是台灣永續模式獲得國際高度肯定的里程碑。賽夏族「萬物平等」的哲學,與龍谷大學「自省利他」的精神,跨越國界,找到了深刻的價值共鳴。
南庄的成功,不是一個無法複製的奇蹟,而是一個充滿希望的證明。它證明了「社區即守護者」的理念,是修復人與土地關係最有效的一帖藥方。如今,這帖藥方正在台灣各地發酵。新竹分署表示,目前轄下仍有 27 個社區團體正在參與社區林業計畫,他們期望能協助更多夥伴,從第一階段的人才培育與共識凝聚,穩步邁向第二階段的自主規劃與永續經營。
這是一條漫長的道路,但方向已經無比清晰。從一座山的重生,看見一個島嶼的未來。
這不只是一項林業政策的成功,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運動,它正在重新連結人與土地斷裂已久的情感,為台灣的永續發展,踏出一條堅實、溫柔且充滿力量的共榮之路。
➥ 延伸閱讀:專訪/森林療癒不是玄學,余家斌博士以科學與實證帶你認識這門顯學
照片: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新竹分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