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螞蝗」,你的反應是不是:「天啊!好可怕!」牠沒有尖牙,也不會咬人,卻能默默爬上你的腳踝、手臂,在你不注意的時候偷偷吸血,等你發現時,襪子與身上衣物早已血跡斑斑。台灣的山林因為濕度高、氣候溫暖,正是螞蝗的理想棲息地,尤其在春夏季節,走一趟中低海拔山區,很容易與牠不期而遇。
但你知道嗎?螞蝗其實對大多數人體傷害並不大。只要了解牠的習性,做好防護措施,便能大幅降低被吸血的機會。
螞蝗是什麼?
螞蝗,學名 Haemadipsa japonica,俗稱「水蛭」,屬於環節動物門蛭綱,是一種吸血性水陸兩棲無脊椎動物。雖然很多人叫牠水蛭,但其實大家熟知的山林裡的螞蝗指的是「旱蛭」,屬於陸生型,能在乾燥地表短暫生存,但偏好濕潤環境。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指出,螞蝗具有兩個吸盤:一端吸附在宿主皮膚上,另一端支撐移動,當找到適合位置後,會以 Y 字型口器劃破皮膚並吸血,並分泌抗凝血酶,使人難以察覺出血。而研究指出,螞蝗能感應人體的溫度、振動與二氧化碳濃度,因此能夠主動尋找宿主。

哪裡會有螞蝗?
螞蝗主要分布於中低海拔、濕潤、多雨的森林地區,特別是人類活動較少、落葉層厚實的環境。根據台灣農業部林業試驗所研究(2020),常見螞蝗出沒的區域包含:
- 中南部山區(嘉義、南投、屏東);
- 潮濕溪谷、林道或低海拔古道;
- 特別活躍於春夏交替、梅雨季及颱風季後。
值得注意的是,氣候變遷與人類干擾影響了螞蝗的分布範圍與數量。學者觀察到,近年來螞蝗在北部郊山地區如新北五分山、滿月圓等地出現頻率上升,登山客須多加留意。

如何避免被螞蝗吸血?
雖然螞蝗難以完全避免,但只要做好防範,就能大幅降低被吸血機會:
1. 穿著防護裝備
農業部建議,登山者應穿著長褲、包鞋,並將褲管紮入襪中,必要時可配戴綁腿,以防螞蝗從褲管鑽入。此外,選擇淺色服裝可提早發現螞蝗附著。
2. 使用驅螞蝗劑
研究顯示,含有 DEET、茶樹精油、樟腦油或尤加利油成分的噴劑對螞蝗具驅避效果,可噴灑在褲腳、鞋面、綁腿上。部分登山者亦會自製「螞蝗水」:以樟腦油、酒精與花露水混合,也會有驅趕螞蝗的效果,但請務必避免直接接觸皮膚。
3. 避開高風險環境
- 雨後潮濕地區螞蝗最活躍
- 減少接觸草叢、落葉堆、溪畔
4. 定時檢查身體與裝備
建議每隔 30 分鐘左右停下觀察腳部與褲腳,提早發現潛藏的螞蝗。
萬一發現身上有螞蝗該怎麼辦?
1. 溫柔的移除牠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提醒,螞蝗吸附時口器會深入皮膚,強行拔除容易導致口器斷裂殘留,增加感染風險。建議可改以:
- 用指甲溫柔地摳牠
- 用卡片輕推,使其自然脫落
- 注意:使用鹽巴、酒精、用火燒可能會刺激螞蝗收縮,使牠體內的血液回流到傷口上,進而導致傷口感染。
2. 處理傷口
- 傷口會因抗凝血酶而持續出血約 20~60 分鐘;
- 應以乾淨紗布按壓止血,再使用優碘或生理食鹽水消毒;
- 保持乾燥,避免覆蓋太緊密,利於癒合。
3. 注意過敏反應
大多數人體僅會出現紅腫、微癢等反應,少部分人可能因過敏體質導致較劇烈腫脹,若出現發燒、淋巴腫大、呼吸困難等異常反應,請盡速就醫。
4. 回家後全面檢查
螞蝗可能鑽入衣物縫隙,建議脫下衣物並翻檢每一層布料,確認無殘留個體。可用熱水洗滌裝備,徹底清潔。

螞蝗雖長得可怕,但無須過度恐懼
螞蝗並非毒物,也非猛獸。牠們不過是依循本能求生的小生物,雖然外型詭異、吸血令人不適,卻在生態系中扮演重要角色。例如,螞蝗有助控制部分動物族群、促進森林養分循環。
我們在山林中活動,正是走進牠們的家。面對這樣的「山林原住民」,最好的應對方式不是仇視,而是理解與尊重。只要準備得當、防護得宜,就能放心探索戶外,不再被「山林血吸鬼」嚇得魂飛魄散。
封面照片來源:黃基峰 (Flickr / 創用 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