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光復鄉,總讓人想起糖廠那根高聳的煙囪,以及空氣中瀰漫的淡淡甜香。馬太鞍溪靜靜流淌,滋養著阿美族世代生活的濕地,這裡是許多人的家,一個日常、平靜且理所當然的存在。
然而,這份平靜在 0403 大地震後,悄然蒙上陰影。地震在馬太鞍溪上游、光復鄉西側的拉庫拉庫溪,震出了一片廣達 5.6 公頃、高達 5 層樓的堰塞湖。這個蓄積了超過 40 萬立方公尺水量的不定時炸彈,就這樣高懸在光復鄉所有居民的頭頂上。
數個月來,居民們望著山,心中惴惴不安。直到 9 月,連日豪雨侵襲,這顆炸彈終究沒有迎來奇蹟。
Amisgo 戶外基地的創辦人賴教練,當時正在光復。「我接到通報不到 20 分鐘,第二波洪峰就來了!」滾滾水流挾帶著黑泥,如同一頭失控的巨獸,從兩個方向、分多個波次,瞬間吞噬了道路、房屋,撕裂了居民熟悉的家園……

Amisgo:刻在血液裡的救援本能
多數遊客認識的 Amisgo,或許是個充滿歡笑又不失專業的戶外訓練基地。但 Amisgo 的本質,遠非如此。
「我們是由退役消防和醫護人員投資及贊助而成立的公司,」賴教練語氣沉穩地介紹,「我們是位處花蓮光復的民間戶外訓練基地。」
賴教練本人就是消防系統出身,退役後,他與一群志同道合的退役消防弟兄,共同打造了這個基地。這裡不只是他們的俱樂部,更是一個肩負使命的訓練場所。「我們長年跟林保署花蓮分署合作,也曾協辦體育署的溯溪及獨木舟教練訓練。」Amisgo 團隊擁有的,是美國認可的 ACA(美國峽谷探險協會)、RQ3(美國 rescue 3)、亞陞工業繩索等資格認證。

平時訓練活動, 皆以居安思危,災害預防為主要觀念宣傳,彷彿就是為了這一刻做準備:山訓、水訓、障礙地形穿越、緊急搬運,皆為常態教學科目。他們擁有的裝備,如沙灘車,救援繩索模組,激流救援裝備等。更是為了在惡劣地形中執行支援任務而配置。
「全地型車( 俗稱沙灘車)對於這次救災第二階段發揮了很大功用」,賴教練說,「我們的車組,主要協助用以引導進入重災區大同村、佛祖街、林田幹線、保安寺等區域,引導救災的車輛到定點及急用物資配送,當下各路段因泥流阻斷並實施人車管制,唯有在地村民和軍警消人員配合,才能有效的實行搜、救、援分工作業。」
當潰堤發生的那一刻,Amisgo 團隊的反應不是恐慌,而是一種本能的切換。「我們是退役消防員,曾經就是官方救援隊。」賴教練說。這不是一時的衝動,而是一種深植血液的責任。
「我們不可能放著民眾不管。」
災害初期官方指揮系統因通訊中斷而陷入短暫混亂時, 賴教練立即取得口頭授權,率先引導民眾自救及避難,並在救援行動告一段落後,立刻前往前進指揮所,主動回報狀況,並取得副指揮官及退協主管的許可,依災防法相關法令協助救災支援,持續將這股強大的民間力量,正式納入官方的救災體系中。他們深知,唯有警民齊心,才能讓救援發揮最大效能。

黃金 72 小時:與洪水搶命
災難發生的前 24 小時,是決定生死的關鍵,卻也是最混亂的時刻。
「第一時間通訊都中斷,警消、鄉公所都無法順暢聯繫。」賴教練回憶,119 完全打不進去,洪水從多個方向漫流進街區來,許多車輛和人員被困在低窪處,情況不明。賴教練迅速展開行動。
任務明確前提下:在官方重機具和大規模人力抵達前,用最高機動性,搶救受困民眾。
賴教練依地理位置判斷,「水往低處流」並運用他豐富的水域救援經驗,「在水流匯集處攔截救援。」以極少的裝備和人力,實行「人餌救援」快速將民眾引導至特定的安全區域。
「第一時間道路中斷,從熱區要退回冷區都只能步行,但現場有太多老弱婦孺。」入夜後賴教練也和消防同仁會合,共同架設橫渡緊繃繩,並以多人渡河搬運法,協助大量受困民眾前往安全區避難。
當物資不足時,他們也依循法規,就近向尚能聯繫上的店家尋求飲用水等資源,並留下詳細資料,一切行動 SOP 化,即使在混亂中依舊井然有序。
「 9/24 天亮前,我協助消防同仁撤出了三百餘人。」賴教練說。



救援前線的另一面:溫情、疲憊與人性考驗
這場救援,不只是在拯救陌生人,更是在拯救自己的「家」。賴教練是吉安人,但在光復深耕多年,這裡早已是他的第二故鄉。當他深入災區時,他救起的是自己的朋友,是熟悉的鄰居。
「當下心情,除了『慘不忍睹』,更多的是難過。」賴教練說,「我服役時曾經歷過 SARS、花蓮大地震,大傷的火警及車禍都有碰過,更參與過多次演習,但這次的災情震撼依然非常巨大,因為有認識的人在這裡。」
分組挺進時,他一邊指揮救援,一邊徒步走到大同活動中心,只為了親眼確認住在重災區的朋友是否平安。在災難面前,專業的救援者,首先也是個有血有肉的人。
救援行動持續了整整 72 小時,不曾間斷。第一天入夜後,大雨持續澆灌著這片殘破的土地,消防同仁只能短暫休息,接著繼續投入行動。「我們很多人都累慘了,」賴教練疲憊地說,「但不能停下來。」
在官方救援中,他們扮演了至關重要的「前線的眼睛」。由於通訊中斷,指揮中心無法掌握所有道路狀況。Amisgo 團隊在第一線穿梭,入夜前將所有看到的狀況、需要的資源,回報給前進指揮所。「我們回報後,指揮官才能加派照明車輛和物資前往正確的地點。」
然而,災難現場從來不是只有溫情。在守望相助的同時,人性也暴露出醜惡的一面。「我們在救災期間,真的看到有宵小在覬覦人家的物資和財物。」賴教練語帶憤慨,「我們自己都要分神保護裝備。」這讓救災者在與天災搏鬥的同時,還得防範人禍,身心壓力巨大。

從救援到守望:土地的傷痕
黃金 72 小時的急性救援期過去,受困的生還者大致撤離,但這不代表任務的結束,而是另一場更沉重任務的開始。洪水退去後,留下的是滿目瘡痍的「傷痕」——堆積如山的淤泥,以及…失蹤的居民。
救援的重心,從分秒必爭的搶救生命,轉變為更需耐心的搜尋與守望。
賴教練的專業,被指派到更關鍵的任務上。隨著大型機具和特搜隊的進駐,賴教練的新角色是「引導者」。他的責任是利用對地形的熟悉,以及第一線累積的情報,負責將重機具、裝備車輛、以及特搜人員,精準地引導到民眾提報的失蹤地點。「我的責任是,把對的人和裝備,在最短時間內帶到需求現場,然後交給特搜人員接手。」
這不再是與洪水搶時間,而是與渺茫的希望搏鬥。

這場搜尋任務,仰賴的是在地最緊密的「守望相助」。「鄰居最了解彼此誰有出來、誰沒有出來,」賴教練說。正是這些來自鄰里的焦急線索,指引著特搜隊開挖的方向。
在整個過程中,最讓他感動的是花蓮人這股互助扶持的精神,但最心疼的,也正是希望落空的時刻。「有救到人,但也有救不到的。」賴教練的聲音沈了下來,「我們有看到老人家沒有撐到我們抵達,已經過世了。」
從最初的搶救,到後期的引導搜尋,每一幕都是衝擊。「心理壓力很大。」這位經歷過無數災難現場的退役消防員,坦承了這份任務的重量。英雄褪去光環後,承載的是土地上最深的傷痛。

讓善循環,在土地上重生
是什麼力量,支撐著賴教練和 Amisgo 團隊撐過這場浩劫?
「是專業知識和技能,」他毫不猶豫地說,接著他給出了一個更深刻的答案:「也是『讓善循環』。」
這個「善循環」,不只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助。賴教練解釋:「過去遭受過災情的青年,現在都還在這片土地上腳踏實地努力著。我們平常都務實在做準備,我們最瞭解這片土地。善的循環,不只是人與人,更是人與土地。」
災難過後,家園滿目瘡痍,許多農田被土石掩埋,短期內難以復耕。這對光復的打擊是毀滅性的。賴教練說道:「我們要支持他們。除了災後復原與重建,我們還需要有人來購買這裡的農產品,給當地人實質的支持,讓他們有生活下去的動能。」
對於光復的未來,賴教練展現了在地人特有的韌性。「被污染的土地必須進行土壤改良,但大家要有信心。」他話鋒一轉,再次發出邀請:「歡迎大家多到花蓮消費。光復是往來東部南北的必經入口,大家可以稍作停留。」
「193 縣道是暢通的,可以領略東部的田園風光。光復有山有水,有原民、有客家文化,春夏秋冬都有不同的風情。」
採訪最後,賴教練望向遠方的山巒,那是傷痕的來處,卻也是重生的起點。「歡迎來玩。給我們一點時間,光復很快就會回到以前了。」

※照片:Amisgo 賴教練、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