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 2,000-3,000 公尺的台灣高山,冬季或有白雪覆蓋,夏季或有雲霧繚繞,極端環境卻孕育出獨一無二的生命。不同季節,花朵像被設定好一般,準時綻放,錯過可能要再等一年。以下 5 種「台灣限定」高山植物,各自展現適應極端氣候的絕技。趁著高山杜鵑即將迎來盛花期,揹起背包,去山裡尋找它們的身影吧!
台灣高山杜鵑:春雪融後的山頭腮紅
每年 4 至 6 月,一場色彩接力賽在台灣山脈悄悄展開:自 1,000 公尺的稜線一路燒到 3,800 公尺稜線,粉白、深紅、淡桃的花簇輪番點亮山徑。台灣山上的杜鵑花集合了「台灣特有、花期短、海拔分層」三大特點,是春末山行最誘人的風景。不過可別以為所有杜鵑花都是同一種,台灣山上可是有數種台灣特有種杜鵑花!
物種 | 綽號 / 別名 | 花期 | 海拔&環境 | 辨識重點 |
---|---|---|---|---|
南澳杜鵑 (R. noriakianum) | 埔里杜鵑 | 3–4 月 | 400–2,400 m、道路邊坡 | 粉紅漏斗形花、雄蕊僅 5 枚 |
台灣杜鵑 (R. formosanum) | 「最大」杜鵑 | 4–5 月 | 600–2,400 m、雜木林下 | 高可達 10 m、白~淡粉花、大披針葉 |
細葉杜鵑 (R. kawakamii) | 志佳陽杜鵑 | 4–5 月 | 1,500–2,800 m、火燒跡地 | 葉最小(0.7–1.8 cm)、花紅至紫紅 |
紅毛杜鵑 (R. oldhamii var. oldhamii) | 稜線常客 | 5–6 月 | 1,000–3,000 m、開闊稜脊 | 粉紅鐘形花、葉背披灰褐毛 |
台灣高山杜鵑 (R. oldhamii var. intermedium) | 高毛版紅毛 | 5–6 月 | 2,800–3,400 m | 葉背「密被」絨毛、邊緣反捲更明顯 |
玉山杜鵑 (R. pseudochrysanthum) | 森氏/紅星 | 5–6 月 | 2,000–3,800 m、箭竹稜線 | 塊狀粉白花簇、瓣內綠或紅斑,葉最大(5–10 cm) |
每年 5-6 月的合歡杜鵑花季,盛開的是台灣高山杜鵑、玉山杜鵑、紅毛杜鵑。此外,雪山哭坡、八通關古道也能見到粉雲漫山。

玉山薄雪草:如同冰晶一般的魔幻之美
玉山薄雪草 (Small Leaf Edelweiss),在 6 月的玉山箭竹叢中散發出一點一點的銀白星芒。它全株密布白絨毛,可將強烈紫外線反射出去並鎖住空氣層減少水分蒸散;加上葉片緊貼莖軸、植株貼地成蓬,相當能抵抗乾旱的環境。玉山薄雪草多生長在 3,200~3,800 公尺裸露石灰岩或蛇紋岩裂隙,根束深入碎石縫,像錨釘般固定住自己,也在碎石間擋風積土,為後續植物鋪路。
玉山薄雪草外層星形苞葉因絨毛而雪白,中央黃色筒狀小花才是真正的花部。開花期可從 6 月延續至 8 月,授粉者以蠅類、蜂類為主。早年登山客曾以它做乾燥標本留念,導致部分路段族群稀疏,現已列為第二級珍貴稀有植物,嚴禁採掘。想近距離欣賞,可在合歡北峰頂、合歡山克難關等碎石帶尋覓。

台灣馬醉木:雲端上的鈴鐺雨
四月初,走進 2,500~3,500 公尺的霧林帶,你會看到一串串如鈴鐺般的花 (也有人說像倒掛的白瓷小壺),數十朵串成長達 20 公分的總狀花序。「馬醉木」之名源自葉片含 grayanotoxin,馬匹誤食會神經失調、步態踉蹌,因此植株少有大型草食動物啃噬 (馬醉木全株有毒,切勿食用)。不過對蜜蜂卻是另一番滋味,因為花蜜中毒素濃度低,往往吸引高山黑腹扁蜂、台灣斑蜂等訪花,牠們在鐘形花內鑽動,將花粉帶往下一串鈴鐺。果實為蒴果,秋季裂開散出微小種子,由風或滾落坡面的雨流帶往新生地。
台灣馬醉木常與台灣鐵杉、華山雲杉形成「林緣屏障」,它們枝葉茂密、難以穿行,可減緩冷霜與強風吹襲林內植物。灌木叢下堆積的酸性落葉,亦抑制競爭者萌生,維持邊緣生態的穩定。近年因氣候升溫讓霧層上升,台灣馬醉木的適生帶被迫往高處遷移,族群已顯現碎裂趨勢。

台灣一葉蘭:中高海拔的粉紫女神
海拔 1,600~2,800 公尺的森蔭空隙裡,落葉層尚未乾透,台灣原生的台灣一葉蘭便伸出唯一一枚皺褶大葉,宛如翠傘托起一朵粉紫拖鞋。花由五瓣組成:背萼片如羽、側花瓣微旋,唇瓣膨大成「拖鞋」專為授粉者布陷阱,訪花的蜜蜂被誘入囊室,只能循內壁絨毛指引爬出狹縫,背上沾滿花粉,再誤闖下一朵完成授粉。整株開花後僅留 6 週「仙期」,7、8 月果莢裂開,釋出如塵般細小的種子,隨風飄向下一處腐植厚實的林床。
一葉蘭胚內無養分,需依賴菌絲滲入胚軸供給碳源才能發芽;成年植株每年冬季亦完全地上消失,以地下球莖與共生菌交換養分度過寒冬。這種「隱身術」讓族群密度本就稀疏,再加上氣候變暖、棲地開闢、攝影踩踏與非法盜採,多重壓力令其數量越來越少。調查顯示,單次踐踏即可壓實土壤、破壞菌根網絡,導致整片族群數年內枯竭。
近年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與多所大學合作,嘗試以無菌播種與人工菌根培育返野,不過成功率仍受微氣候限制。若你在阿里山、溪頭、梅峰邂逅這位「粉紫女神」,請遠觀勿採摘。

玉山龍膽:雲端黃焰
八月至十月,碎石坡突然點亮黃色火把,那是貼地而生的玉山龍膽。花冠五裂、邊緣略呈鋸齒,中央具白點導引蜜線。雨後初晴時,輛黃色的花瓣吸飽水氣與陽光,彷彿在高空燃起火焰。它僅生於 2,800~3,600 公尺的岩碎屑帶或草地,耐強光怕積水。可在玉山國家公園的登山步道上見到。
研究指出,過去 30 年玉山龍膽的平均分佈海拔已上移 45 公尺。若暖化趨勢不減,世紀末可能逼近山頂「無處可逃」。此外,有少部分登山客錯將它視為民俗藥草拔摘,亦對微小族群造成重擊。


封面照片來源:Flickr-mutolisp